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源於法國的舞蹈;《小步舞曲》(Minuet)起源於法國優美而高雅的宮廷舞蹈;《薩拉班德》 (Sarabande)是西班牙的一種輕慢而矜持的舞蹈,起源於東方;《加沃特舞曲》(Gavotte)常伴有仿風笛音調的《繆賽特舞曲》(Musette)。所以在巴赫的初級鋼琴曲集(俗稱《小巴赫》)裡,對於這第13首舞曲的名字,不同時期常常有不同的叫法。有時稱為《風笛舞曲》,有時稱為《加沃特舞曲》,有時又叫《繆賽特舞曲》。除此之外,還有源自著名的波蘭民間舞的《波羅乃茲》舞曲;較歡快的《佈列》舞曲(Bourree),以及情緒熱烈、一般作為組曲結尾的《吉格》舞曲(Gigue)。以上提到的這些歐洲各國的舞曲,情緒、速度各不相同,風格各異,所以經常作為組曲的常用素材在室內樂的演奏中出現,當然隨著不斷地發展,後來序曲、進行曲等也加入進來,使室內樂的題材更加廣泛。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欣賞音樂 感受藝術(2)

在室內樂演奏模式成型過程中,有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情,就是在巴赫影響之下轉化而來的海頓絃樂四重奏。從1771年開始的第十七絃樂四重奏開始,海頓確立了四個樂章的結構形式,更重要的是在結構上開始運用奏鳴套曲的創作規則。它的影響深遠,直至現在,無論是一百多人演奏的交響樂,還是四個人演奏的四重奏,抑或是由鋼琴或小提琴等樂器演奏的奏鳴曲,在樂曲的結構和樂章的安排方面基本上都沿襲了這個套路。

和交響樂相比,室內樂的重奏有著細膩的表現力,又擅長旋律的歌唱性,各聲部樂器的組合也更加精緻,所以得以流傳至今。海頓對室內樂的傑出貢獻,被認為推動了歐洲社交活動的發展,在人類文明史冊上翻開嶄新的一頁。

交響樂欣賞

文藝復興時期,有了交響樂一說,當時泛指一切多聲部的音樂,包括聲樂和樂器。16世紀後,交響樂成為純粹的器樂曲,並在音樂會上單獨演奏,使交響樂得到發展。作為交響樂的曲式之一,“索納塔”也就是奏鳴曲,開始只是泛指器樂作品,以區別於“康塔塔”(聲樂曲),後來逐漸演變成越來越複雜的一種曲式結構,成為一種常用的套路規則,當然這種規則在使用時也會因人而異,有所不同,但萬變不離其宗,並作為一種最複雜的曲式結構一直傳承下來。它一般分為四個樂章,也有的作品是五個樂章,比如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等。每一個樂章的標準奏鳴曲式包括:Ⅰ.呈示部。有時前面有一段較慢的引子或序曲,通常透過主旋律體現出一到兩個主題,並互相交映、彌補;Ⅱ.發展部,也叫展開部。它在呈示部主題的基礎上進行自由發揮;Ⅲ.再現部。有點類似於第一部分呈示部,是呈示部的再次出現。奏鳴曲中四個樂章之間通常快慢交替,不同主題交相呼映,從而構成整部作品。通常奏鳴曲的四個樂章的曲式結構都比較複雜,也有些作曲家把第二、三樂章簡化了一些,但即便如此,一首交響曲聽下來也得花費四五十分鐘,而聽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要花費一個多小時。

欣賞交響樂時,很多人心存疑慮,不明白花費那麼長的時間,用那麼多人來演釋的作品,到底表達了什麼?

不同於我們東方音樂比較注重旋律,西洋音樂的創作非常推崇和聲與復調。從器樂曲到聲樂曲,從宮廷音樂到宗教音樂,甚至在市井文化中都有充分的體現。不具備這樣的欣賞基礎,沒有培養起這樣的聽覺習慣,可能也是我們在欣賞交響樂時不大適應的主要障礙所在。我們習慣於聽一個旋律,而其他的伴奏聲部都是陪襯,而賦格則不然。它的每個聲部都有主題出現,每個聲部都是主要的。或用同樣一個主題,在不同調的不同位置上出現。我小的時候彈巴赫的二部、三部創意曲還沒有太多的感受,等到後來彈奏五個聲部的賦格,有時甚至覺得不完全是在彈奏,而像是在做一種高階智力遊戲,將一個音樂的魔方掰來掰去,變幻無窮,趣味盎然。真想像不出來二百多年前的巴赫是如何用對位手法寫出這些音樂的。“對位”手法是把聲音當成幾何圖形、數字或是形象來創作的一種技法,藉助於旋律的進行,有模仿、呼應、隱遁、對應、組合等不同的手法,並用嚴格的數學比例來發展蘊涵在主體中的各個要素,從而產生出一個十分複雜的結構。巴赫的賦格藝術表現出高精密度的複雜和嚴謹,不愧為音樂中的瑰寶和人類智慧的結晶。

如果說東方音樂透過旋律來勾畫出楚楚動人的線條,那麼西洋音樂則運用和聲與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