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60部分

斕既說墓叵道純矗�繚�2015年之前,共和國當局就在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做準備了。不說其他人,單看王元慶,就能明白這句話的含義。即便站在美國的立場上,也可以追溯到20年代初的半島戰爭。

對於一場準備了30年以上的戰爭來說,不耗盡對方的資本,戰爭就不會結束。

可以說,這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殘酷所在。

把“消耗”當成雙方的戰爭目的的話,也就不難明白“馬里亞納海戰”的重大意義了。

可以說,在這場海戰後,共和國海軍與美國海軍都賠上了老本。海戰結束後,共和國海軍只有第二艦隊還有完備戰鬥力(戰區艦隊沒有被擊沉的戰艦也大都負傷),美國海軍則只剩下了第三艦隊與大西洋上的第二艦隊,而這2支艦隊總共也就只有4支航母戰鬥群,根本擔負不起一個方向上的作戰重任。

因為大批在戰前建造的戰艦戰損,所以雙方都只能把希望寄託在新建造的戰艦上。

正是如此,在下來的幾個月內,雙方海軍能夠出動的噸位最大的就是反潛驅逐艦,而且都以反潛戰艦為主。受此影響,圍繞著馬里亞納群島,雙方海軍打了大大小小數十場以驅逐艦為主的小規模海戰,而且海戰的主要目的都是保護己方船隊,或者阻止對方向前沿島嶼投送作戰力量。

客觀的講,影響最大的還不是艦隊,而是航空兵。

與其他軍兵種一樣,共和國海軍與美國海軍均在戰前儲備了大批人才,其中共和國海軍預備役部隊中的艦隊官兵就有15萬之巨,足以組建10支以上的艦隊,而美國海軍的預備役艦隊官兵沒有15萬也有12萬,不會比共和國海軍少多少。加上在馬里亞納海戰中,雙方官兵的傷亡率並不大,所以艦隊官兵還不是大問題。

因為在塞班島登陸作戰中,雙方就損失了近4000名飛行員,加上在馬里亞納海戰中損失的近2000名飛行員,雙方總共陣亡飛行員接近6000人,相當於戰爭爆發前雙方飛行員總量的3成。如果按照戰鬥機飛行員的數量計算,則在兩場戰鬥中,相當於雙方戰前飛行員的1半!

毫無疑問,這絕對不是一個可以忽略不計的比例。

要知道,培養1名優秀的飛行員,絕對不是靠每年100小時的訓練時間與200個小時的突擊訓練。按照共和國海軍航空兵的標準,1名從航校畢業的飛行員,至少要在3年之後才能成為上尉,再過3年才有資格成為少校,而成為少校,是得到認同,即飛行員個人能力得到承認的最低標準。

美國海軍航空兵的標準也差不多,一名飛行員從航校畢業後,大約需要5年才能得到肯定。雖然慘烈的戰鬥能夠讓飛行員更快的“成熟”,而且老鳥的實戰經驗也能為新手所用,但是按照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標準,新手至少需要在戰場上存活1年,才有可能成為老鳥。

對共和國海軍與美國海軍來說,因為有足夠的儲備,所以提供飛行員不是問題。

關鍵是,巨大的陣亡率讓培養優秀飛行員變得更加困難。沒有足夠的優秀飛行員,航空兵的作戰效率肯定會大打折扣,而且戰損率還會提高,由此形成惡性迴圈,最終導致航空兵成為擺設。要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與日本都因為缺乏優秀飛行員,從而讓成千上萬的戰鬥機成為擺設。

換個角度看,航空兵的驚人消耗量,也是航母被淘汰出局的因素之一吧。

不管怎麼說,培養一名飛行員的代價肯定比培養一名海員高得多。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航空兵永久性的離開了戰場。

整個第三次世界大戰期間,航空兵的重要性都沒有因為巨大的損失而受到影響,特別是到了戰爭中後期,隨著各種按照新戰術設計的戰機投入戰鬥,航空兵的地位反而得到全面提升,成為最重要的作戰力量。從海洋戰場的角度出發,航母只是航空兵的承載平臺,而且不具備唯一性。作為攻擊性平臺,航母被淘汰是毋庸置疑的,可是作為支援性平臺,海上基地卻讓航空兵迎來了第二春。從海上基地在戰爭中後期大行其道來看,航空兵不但不是海洋戰場的旁觀者,還是主要參與者。

事實上,直到馬里亞納海戰,共和國海軍與美國海軍都在摸索中前進。

這種摸索也同樣存在於地面戰場上,只是表現得沒有海洋戰場這麼突出。

對交戰雙方來說,馬里亞納海戰肯定不是休止符號,而是暫停符號。雖然在這場海戰過後,雙方暫時中止了大規模進攻行動,共和國海軍甚至一度將艦隊撤到琉球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