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的顧拜旦也會為之欣慰。”
有了錢,薩馬蘭奇並沒有隨意揮霍。至今國際奧委會使用的汽車、飛機仍是從德國賓士汽車公司等企業借來的,雖然國際奧委會完全有能力配備自己的現代交通工具。薩馬蘭奇之所以這樣“摳門”,是因為他知道國際奧委會的資金主要來自於奧運會,最終也必須用在發展奧林匹克運動上。奧林匹克團結基金正是基於薩馬蘭奇的這種考慮而建立起來的。
經過修訂的《奧林匹克憲章》規定:
“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取得的全部收益必須用於發展奧林匹克運動和體育運動。”
“奧林匹克團結基金的目的是對那些被國際奧委會承認的國家奧委會,特別是對最需要幫助的國家奧委會提供幫助。”
有的小國家聲稱無錢參加奧運會,國際奧委會可以支援;有的運動專案尚處於發展階段,國際奧委會可以支援。這些錢都出自於國際奧委會建立的團結基金。
薩馬蘭奇擔任國際奧委會主席時,國際奧林匹克組織除了國際奧委會外,還有一個國家奧委會聯合會。從某種意義上講,它的作用同國際奧委會有相近之外。國家奧委會聯合會主席是馬里奧·巴斯克斯·拉尼亞。巴斯克斯是墨西哥的億萬富翁,是墨西哥特萊比薩電視網董事長,在世界各地擁有30多家報紙、雜誌,並且在許多行業的企業或商業機構裡擁有資本。幾年前,他甚至想出資購買美國的合眾國際社。
巴斯克斯在世界體育領域裡擁有極大的權威,甚至可以與薩馬蘭奇匹敵。在拉丁美洲體育界其權威更是至高無上。有傳聞說,他也曾企圖競選國際奧委會主席。
為了不使世界體育運動出現兩個中心,也為了使各國奧林匹克運動得到更好的發展,薩馬蘭奇採取了分別治理的辦法。他把國家奧委會聯合會按照五大洲分為五個委員會。每次舉辦奧運會的電視轉播費國際奧委會從中提取三分之一,而又將這三分之一透過國際奧委會的團結基金按照不同的比例直接分配給五大洲委員會,國際奧委會本身只留電視轉播費的百分之七。
以1988年國際奧委會團結基金為例,基金總額為870萬美元,其中用於舉辦各類培訓班的資金為337萬美元,其餘部分的分配數額為:
非洲:101萬美元
亞洲:90萬美元
美洲:78萬美元
歐洲:61萬美元
大洋洲:47萬美元
從上面的數字可以看出,愈不發達地區得到的資金愈多,從而保證了各地區體育運動的均衡發展。同時,各大洲委員會對於國際奧委會的依賴性也增加了,這樣就削弱了國家奧委會聯合會和巴斯克斯的勢力。
對於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薩馬蘭奇採取了同樣的措施。
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的作用和影響要遠比各國家奧委會的作用和影響大得多,而且在自己管理的專案裡,她的權威往往超過國際奧委會,以至有些時候直接同國際奧委會發生衝突。最明顯的例證就是國際奧委會和國際足聯之間的矛盾。
在奧運史上,足球賽一直處於業餘和職業選手的參賽資格爭議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聯業足球在歐洲、南美絕大多數國家普及,他們派好手參加自1930年起每4年舉辦一次的世界盃足球賽,而將奧運會足球賽作為年輕業餘選手進入職業隊的跳板。
與此同時,除南斯拉夫以外的東歐國家因未宣佈實行職業體制而乘虛而入,佔了便宜。他們實行了名為業餘,實為職業的體制——被西方國家稱為隱蔽的職業體制,在奧運會上與西方的業餘隊競爭中,明顯地佔有優勢。在從1952年至1980年共8屆奧運會上,蘇聯和東歐國家一直在足球賽中佔據壟斷地位,其中有5屆,他們囊括了前3名,甚至前4名。
東歐國家的這種足球體制引起了西方國家的強烈反對,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時,大多數西歐國家拒絕參加足球比賽,使奧運會足球比賽陷入危機。
1960年,國際足聯曾作出決定:凡參加過世界盃賽的隊員不得參加奧運會足球賽。這就是說,其他職業球員可以參加。但到1972年,國際足聯又中止了這一決議,蘇聯及東歐國家繼續得益。
1972年,波蘭、匈牙利、民主德國和蘇聯包攬了慕尼黑奧運足球賽的前4名。
1976年,民主德國用1974年參加世界盃賽的原班人馬參加蒙特利爾奧運會足球賽,一舉奪得金牌;波蘭隊以世界盃第3名陣容參賽,獲銀牌;蘇聯也以一批老手參賽,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