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比吏部右shì郎焦芳就是很合適的一個人選。
儘管他當初投靠的是劉瑾,可在其他人的眼中,這種行為跟投靠謝宏也差不多了,劉瑾在謝宏面前也只有頷首哈腰的份兒,他這個小弟的小弟,又有什麼好詐唬的?
焦芳倒也識相,開始的時候還是透過劉瑾傳話,到了後來,乾脆就自己跑到軍器司候著了,將投靠的意味表達得淋漓盡致,顯然對士林間的輿論也是完全不睬會了。
這樣一個人,用起來倒也安心,雖然也不是完全沒有隱患,可只要謝宏能連結著強勢,也不虞會產生什麼變故。
因此,焦芳這個大學士也大體上敲定了,只是這事兒還沒跟當事人說,謝宏覺得還是多晾他幾天為好,也算是個小小的敲打吧。
可別看劉瑾當初叫的山響,可實際上投靠他的也就是那麼幾個不得志的,焦芳的官職算是最大的了,另外也就是劉宇和曹元比較夠分量。
劉宇是成化八年的進士,他原本算得上是劉健一派的人,他能升任右僉都御史就是由於劉健的舉薦,不過他卻算不上是這一派的核心人物。
他不得志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卻是他與劉大夏的矛盾,當日他總督宣大的時候,就是由於劉大夏在孝宗面前的舉報,才致使了他被貶值,而後一直不得起用,只能在都察院混日子。
因此,他與謝宏在感情上更親近一點,謝宏直接把他的仇敵推到了萬劫不復的境地,讓他很有些感jī涕零的意思。固然,混跡官場的人,大多不會純真依靠個人感情來做出判斷,劉宇會這樣想、這樣說,也不過是個拉近關係的手段罷了。
這個人,謝宏也籌算用,不過想把他直接推到閣臣的位置怕是有些難,何況,謝宏還需要有人來掌控六部呢。
至於曹元,這人是成化十一年的進士,也是身世工部的,目前充當右shì郎,不過他的威望和資歷甚至還在劉宇之下。
依曾鑑的說法,這人的能力也不算突出,想讓他入閣是不太可能的,即便入了閣,也鬥不贏李東陽,更穩不住局勢。謝宏覺得與其勉強讓他入閣給焦芳助威,還不如讓他當個尚書,做自己的應聲蟲呢,焦芳的嗓門也很大,不需要人輔佐威勢也足夠了。
除這三個人之外,劉瑾一派中值得重視的就只有張彩了。這人年紀跟唐伯虎差不多,才名也很高,並且早在弘治三年就中了進士,朝中多有人推崇他,其中甚至包含了吏部尚書馬文升這樣的人物。
他投靠劉瑾的原因比較傳統,因為是同鄉,然後得了焦芳的引見,這才投靠了劉瑾。根據謝宏的情報,張彩受到眾人的推崇並不是無因,而是他確實有真才實學,於是,謝宏也就順理成章的把這個人納入了視野之內。
雖說這些人的忠誠度難有保障,可只要他們正式投靠過來,那麼也就不容於士林了。被謝宏重點的江南士人對李東陽等人都是大肆攻訐,何況這些個正式投靠謝宏的人?這些人完全就是傳統意義上的jiān黨了。
而李東陽的料想也沒有錯,謝宏久遠的籌算,就是想讓書院培養出來的新式人才逐漸進入朝堂,慢慢的把儒家的勢力驅逐出去。
謝宏對儒家學說沒什麼偏見,在年齡時代,百家爭鳴的時候,儒家也不過就是其中的一支罷了,這個學說不適合治國,但卻適合個人的修身齊家,若不是董仲舒等野心家忽悠漢武帝將其捧起,實際上儒家學說也不會對華夏造成多大的危害,反而有益也說不定。
可是在董仲舒之後,官僚們逐漸意識到了儒家學說妙處,並將其推崇為治國平天下的大道。
其中最妙的就是儒家的很多理論都是比較含糊的,可以從各種角度自圓其說,這就大大便利了掌權者的施政,只要他們願意,政策怎麼說都是對的。
正如後世法制越健全的國家,法令條文就更細緻;越不健全的國家,法令條文就越模糊一樣。太過細緻的規則對普通人更加有利,而模糊的規則對執政者更加有利,儒家學術正好符合後者的要求。
依照儒家理念制訂的大明律就是如此,裡面相當多的刑律都是要依照審判官員的心情而定的,同樣的一件案子,十個官員去判的話,很可能有十種結果,並且每一種都能說出來事理。
這不單給官員們溺職提供了便當,並且在朝爭中也很好用,謝宏對這樣的治國理念的危害也知之甚詳,因此,在玩了一把以彼之道還施彼身,栽贓陷害的幻術之後,他更是堅定了將儒家勢力驅逐出朝堂的決心。
既然定下了這個目標,那麼在時機成熟之前,只要將局勢穩定住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