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文宣公,霸佔了孔府的家產,後來更掌握了曲阜縣的大權。
孔光嗣被害時,他的妻子張氏和九個月大的兒子孔仁玉正住在張氏的孃家,孔林西北的張羊村。
噩耗傳來,張氏看著懷中的孩子肝腸寸斷,悲痛欲絕,正當她準備回府處理後事時,又傳來了家奴孔末鳩佔鵲巢、霸佔孔府的訊息。這時,張氏的父親張溫已經大體猜到了女婿被害的前因後果,而且深知孔末已經跟當地的貪官汙吏相互勾結,沆瀣一氣了,而自己的女兒外孫則依舊處在危險之中,於是他果斷地將他們藏匿起來,以待將來讓他為父報仇,復興孔子家族。
關於孔仁玉倖免於難的經過,民間故事中有這樣的記述:孔末得知孔光嗣的妻兒在張羊村,便勾結官府派兵圍住張羊村逼令張家交出幼子,意欲斬草除根。張姥姥(張氏之母)為了不讓“聖人”家族絕了後代香火,強忍悲痛,毅然決然地把張家的孩子送出去頂替孔仁玉,眼睜睜看著孔末把自己家的孩子殺死,終於保住了孔聖人的第43代孫子。
但這樣的情節明顯來自司馬遷筆下的“趙氏孤兒”故事,而且不合邏輯,經不住推敲。因為孔光嗣並不是作為罪人被殺的,而是不明不白被人殺害的,孔末和他所勾結的官府並不能明目張膽地到張家搜捕孔光嗣的家人,即使他們想搞清楚張氏母子的下落,也只能偷偷跟蹤,暗中查訪。
在外祖父張溫一家人的悉心保護和精心撫育下,更名換姓的孔仁玉作為張家子孫幸運地躲過了他生命中這個無比沉重的劫難,健健康康、快快樂樂地長大成人了,並且年紀輕輕就考中秀才,成了人人羨慕、聞名遐邇的青年才俊。
張溫老人看到外孫已經成年,而且“為人嚴謹,臨事果斷”,覺著已經到了說明真相、讓孔仁玉為父報仇、重振孔府的時候了,就選了一個合適的時機,給孔仁玉講起了有著輝煌歷史的孔府、陰險狡詐的小人孔末、無辜被害的孔光嗣、命運多舛的孔氏孤兒、最後才告訴外孫他就是故事中那個可憐的孤兒。孔仁玉這才知道原來自己揹負著如此的深仇大恨,原來自己竟是萬世師表孔聖人的後人,他發誓一定要讓殺人兇犯孔末得到應有的懲罰,以慰藉亡父在天之靈。
公元930年,即後唐明宗長興三年,孔仁玉赴京趕考,被朝廷授以太學生,他抓住這個機會勇敢無畏地上書皇帝,告發孔末,揭露真相,表明自己才是孔子的嫡系子孫。唐明宗李嗣源是五代亂世少有的好皇帝之一,而且非常重視儒教,極為尊崇孔子,他經過調查核實,確認孔仁玉所述都是事實,於是就把惡人孔末在曲阜南門外千刀萬剮點了天燈,同時下旨正式恢復孔仁玉孔子嫡系子孫的身份,並讓他主持孔府事務,擔任曲阜縣主簿。
孔氏孤兒孔仁玉以自己的勇氣和智慧使孔子家族得以延續,是孔氏中興的關鍵人物,被後世稱為“中興祖”。
第63章 李三娘:日子過得比戲苦
在筆者的故鄉,人們在看到一個人哭得非常悲痛特別傷心時,往往會說他“哭得跟李三娘似的”。李三娘是誰呢她是同名戲曲中的人物,很多劇種都有這出戏,比如評劇、豫劇、潮劇、錫劇、淮劇、花鼓戲,等等。如果要追本溯源的話,這些劇種的《李三娘》都來自四大南戲之一的《白兔記》。
《白兔記》給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曲折傳奇的故事:五代十國時期,戰亂頻仍,年輕的牧馬人劉知遠入贅晉陽(今山西中部)李家為婿,妻子李三娘以聰慧的眼光、善良的秉性和堅韌的意志,關愛著這位一時失意的丈夫。
但是,李三娘的父親一去世,劉知遠立即遭到李家兄嫂的欺侮,被逼投軍出走,從此李三娘跌入痛苦的深淵。她不願聽從兄嫂之命改嫁,因此受到非人的虐待。分娩之夜,三娘孤身在磨房咬斷臍帶,產下一子。狠心的兄嫂趁她昏迷之際,將嬰兒扔進魚塘,幸虧被竇公暗中救起,三娘含淚給孩子取名“咬臍郎”,又將丈夫留下的信物玉兔掛在孩兒身上,託竇公帶著嬰兒去尋找軍旅中的劉知遠。
孩子輾轉千里終於送到了劉知遠手中。當時正值兩軍交鋒之際,劉知遠不能離開前方陣地,就託人去探望三娘,兄嫂慌說三娘已改嫁遠走。
十六年後,一個風雪交加的日子,李三娘在井臺邊偶然發現一隻帶著箭傷的白兔,進而遇到了一位前來圍獵的少年將軍劉承祐。母子井臺相會時,雖各自不知對方的身份,但冥冥中似有心靈感應。劉知遠(此時已經身為元帥)得知訊息,無異於晴天霹靂,因為心灰意冷的他已經娶了患難與共的岳氏為妻。劉承祐無法面對這一切,劉知遠則悲喜交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