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部分

顯然,這是一次校園版的《有報天天讀》,楊錦麟無疑將電視裡的做派風格搬到了廈大禮堂。雖然廈大人已無從在他身上找到當年那個每天掙兩元錢的下水道工人的影子,但是他的機智、敏捷,他的情感的真實流露,還是讓當年的同事們看到了自己熟悉的“ 那個他”。

作為一次主題演講,楊錦麟的立論有據,分析入理,加上旁徵博引的滔滔辯才,著實讓聽者大飽眼耳之福。楊錦麟的廈門同鄉、林語堂博士“ 引進”的“ 幽默”一詞,也被他現場啟用,禮堂裡充滿了會意的笑聲。

第二天出版的《廈門日報》,這樣描述楊錦麟的演講,他的機智在一些敏感話題上表現的淋漓盡致——他像一位外交家一樣委婉地迴避它們。但是,和很多傳統的中國知識分子一樣,他又無法忘記自己的責任。有時講到不高興時,他會很江湖氣甚至有點匪氣地大拍桌子。

其實,“ 名譽教授”頭銜,楊錦麟的確稱得上實至名歸,大可欣然接受。斗膽在自己的母校“ 班門弄斧”,楊錦麟得益的正是母校的學習、研究經歷,母校的治學態度方法,給他的滋養、薰陶和啟迪。由學院派而變身媒體人,得天獨厚,資訊先得的優勢,二者接通貫穿,遂使得他對香港問題的意見、看法和思索,拿捏得體、到位,超越了高牆深院的經學式研究,有著異乎尋常的現實針對性。

學問能經國濟事,才是楊錦麟最想做的。

那一場演講,還衍生出這樣的幾段軼事。

傳聞之一——據稱,楊錦麟以前廈大臺灣研究所的同事回憶說,那時候,我們就封他為鐵嘴。只要是他開口講臺灣問題,就好像是參加完國民黨“ 中常委”會議,剛剛回來似的。還有說,楊錦麟當時在校的名氣,甚至連外系的師生們都有所風聞。

傳聞之二——鳳凰衛視楊錦麟即將在廈大演講,訊息傳開,一些人犯起了嘀咕,這會不會是和當年我們歷史系的那個人重名。直到楊錦麟如期出現,一位老師甚是激動,就是他!

第三則,不是傳聞。如今已擔任廈門大學副校長的潘世墨,演講現場向師生們介紹著自己當年的老同學、農友兼朋友楊錦麟,不無驕傲。他還乘興翻出底牌,大談楊錦麟下鄉種地、養豬、淘下水道的經歷,以及每天一元錢工資的窘迫,再一次激勵今天的學生們。

每逢演講,主講人楊錦麟總是喜歡把充裕的時間留給提問者。這是對自我的高度自信,對提問和回答者雙方都具有挑戰性,楊錦麟喜歡這樣的互動。在母校,被問到自己節目成功的緣由,楊錦麟這樣回答:“ 可能是因為我仰視我的觀眾,始終對他們保持一顆敬畏之心。不掩飾、不造作、不矯情、不虛偽。”

演講臺上,楊錦麟懷抱著母校學生送上的一大束鮮花,滿臉幸福:今晚是我一生中最好的時光。

。 最好的txt下載網

新移民……香港的視角(一)(1)

一、這裡的一切是新鮮刺激,而且犯衝

離開閩北武平,由待業青年而躋身大學講師,傳道授業解惑,著書立說,洋洋灑灑論述李萬居辦報緣起、思想動機,探尋《公論報》運作過程,最後的被迫易手,壽終正寢,並藉此探討臺灣黨外運動和政治局勢,楊錦麟還只是一個高校深院裡坐而論道的旁觀者、評論者。

不經意間,返回廈門十年有餘了。

鼓浪嶼島的四周,海水蔚藍,海岸蜿蜒,金黃色的沙灘迎送著雪花般的細浪撲岸而來,悠然而去。島上房屋,號稱萬國建築博覽館,絕非等閒,都是依山而建,青石板鋪成的小道蛇行盤桓山間,島上車馬絕跡,沒有腳踏車,更不見汽車,只有運貨的電瓶車偶爾與遊人擦肩而過,不遠處飄來的琴聲,於詩意間更添了島上的寧靜、悠然。

鼓浪嶼是哺育名人的搖籃。

高校教師的紅底金字校牌,那時候,別在胸前還是很耀眼的,而這同時意味著飯碗是鐵的,住房醫療等等各方面都是有保障的,何況教授、研究員,出人頭地,社會地位也足以令人羨慕——前景該是光明一片。還有,各方面得心應手,小日子一天天富裕、殷實起來,再有相當重要的一點,楊錦麟當爸爸了。

像所有的父親一樣,楊錦麟非常疼愛、憐惜這個自己三十出頭才得到的女兒,何況小傢伙又是那樣聰穎、乖巧。家庭原本的和睦甜美、舉案齊眉,又因為這個小天使的降臨平添了歡樂,生機盎然。

楊錦麟該心滿意足了。

不知為什麼,楊錦麟反倒生出了幾分惆悵。

廈門依然是安逸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