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3部分

愕傅難�櫻�嘈湃魏穩碩疾換崬砉��

節目最終從螢幕上撤了下來,對此,許多人都不無遺憾,也表示可以理解。畢竟生存才是第一要義,對一檔節目而言的評判標準,就是廣告。

楊錦麟依然在讀報,並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各種大事突發的現場,周瑛琦也經常變換著用不同的服飾、當地的方言縱橫中國。他們都十分懷念曾經每週席地而坐,就著清酒點評的日子,尤其是那份真摯的友情。

後記

書稿最後修訂的時候,時間已在2006年1月,相隔《有報天天讀》初次亮相熒屏整整三年。

三年前,還沒有當下超級流行的“ 粉絲”一說;而三年間七百多期節目,“ 楊錦麟今天給您讀報”,活色生香,老少通吃,真還聚合起大批自封“ 麟迷”的擁躉,類似今天的粉絲。自打老楊“ 吼報”,各路照貓畫虎克隆的讀報節目也都花開熒屏、香飄四溢。楊錦麟首開先河之功,功不可沒。報紙讀到了電視上,有何樂而不聽的,更有何樂而不讀的,楊錦麟揚名似乎是一夜之間。在此之前,十數年晝伏夜出的報人生涯,洋洋數百萬字的時政專欄,楊錦麟雖然也影響過有影響力的人,但知之者不過寥寥。對此,這傢伙耿耿於懷,至今多少有些鬱悶。

說起來,寫作的由頭或者機緣,其實很簡單:因為曾經共事,因為師長之誼、友朋之情,還因為身邊不少報人們紛紛變臉成了電視人,已然風生水起,贏的盆滿缽滿,其中奧妙何在——好奇心背後,還想知道更多所以然。於是,楊錦麟成了個案,就是這樣。

三年下來,楊錦麟欲罷不能地愛上了這個讓他快意宣洩言責的平臺,至於“ 最佳電視新人”、“ 最具品牌價值節目”、公共知識分子、1990…2004中國電視節目TOP30等,銜頭耀目,卻之不恭,多少滿足著這傢伙的“ 虛榮心”,令他的再就業工程紅紅火火。

相形楊錦麟的言出必果、只爭朝夕,本書無疑顯得姍姍來遲。當然,這首先歸咎作者的懶惰,其次才是正務俗事纏身之類自我開脫。拖拉的時候,曾不止一次遭到老楊“ 恐嚇”,“ 再不拿出來,我可要換人了!有人哭著喊著排著隊想寫呢!”典型楊錦麟式的江湖味道。

其實,心裡很清楚,這是老楊在逼促我珍惜光陰,每天都不要荒廢,而他對自己更是嚴苛。知天命的楊錦麟總覺得時間不夠用,整天忙個不停,走在路上,行色匆匆,腳步飛快就像憋急了趕著找地兒方便。但凡離開香港鳳凰衛視的辦公室,電腦是他隨身必帶,無論途中或目的地,上網和寫作是他時刻保持與世界、與資訊緊密聯絡的必需,像呼吸一樣自然。一次,經朋友安排,楊錦麟陪著太太,破天荒地在太平洋一個島上歇息了三天。小島景色絕倫,堪稱人間仙境,為確保客人絕對安靜、休憩,島上刻意隔斷了一切與外界的通訊聯絡。“ 我居然三天沒有敲電腦寫字、沒有上網,完全不知道外面發生了什麼,怎麼可以這樣!”對平生第一次也是迄今惟一一次奢華、“ 墮落”,楊錦麟心裡竟然生出一種犯罪感,揮之不去……要說好楊錦麟,其實真不是一件容易事。至情至性、至真至俗的楊錦麟,的確很有點說道。當然,首先要有趣,這也是楊錦麟本人格外看重的。

依照慣例,我應該藉此相當篇幅,表達一下感激之心。的確,斷斷續續“ 窩工”一年多,得到了家人、朋友、同行們的鼎力相助,關切甚至遠在千里之外。我以為,即使盡可能多地列舉出想要感謝的名字,但恐怕遺漏會更多,而傾盡言語似乎也無法傾盡誠意。因此,將得到的所有鼓勵、匡扶、鞭策,還有批評,銘刻在心,倒不失為一種珍視和心照。因為疏懶、懈怠,自己也曾辜負過不少的期冀,承蒙錯愛,希望這次多少有所交代吧。

特別要提到一位小學生,他也是經常監視我不許偷懶的其中之一。書名《楊錦麟這傢伙》,就是他一邊看著我在電腦上敲字時冒出來的。他對掛在嘴邊的楊錦麟,大不恭敬,“ 就是普通話說得不對,和我們老師教的不一樣的那個人”。他最記得老楊在電視裡說的一句話:“ 失敗是成功(停頓)——他媽。”樂顛顛地拿原話到學校去“ 扮野”學舌,被同學舉報說“ 髒話”,放學回來滿臉委屈……這便是我前幾天剛滿十歲的兒子。

作者 2006年2月於深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