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六七年來,由於整個機械生產行業生產滑坡,東風機械廠工廠一直處於一年生產半年閒的狀況;特別是近一兩年來,除了維修車間和鉗工車間能夠在社會上胡亂找點零活來幹,大部分職工都下了崗。
東風機械廠在當年的鼎盛時期,全廠有五六百人在崗,後來由於生產不景氣,為了尋求生存生活的出路,陸陸續續託門子找關係地調走了一二百人。在剩下的來的職工中有的熬到了退休的年齡辦了退休手續頤養天年去了;還有些有技術專長的職工看到企業復工無望,就把人事關係掛在工廠裡自謀出路去了;另有部分職工為了生存走上了自主創業的道路,幹起了小商店、小餐館等小本營生;而那些年老體弱,學無所長,家庭經濟條件又拮据的四零五零等級的職工由於找不到工作的出路,在社會福利援助制度尚不完備的情況下,就只能依靠家庭的其他成員象飼養動物似的在家裡給圈養了起來。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傳統中國家庭中相互扶助的優良傳統給那些沒有工作沒有飯吃的下崗失業人員提供了可以苟延生存的避風港,不然的話,在社會上不知道會有多少下崗失業人員會被迫流落街頭呢!
過來,國營企業的職工大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優越感和依賴感,他們總是認為自己是國家的主人,生是國家的人,死是國家的鬼,一遇到困難就會想到要找國家找政府求助;他們認為社會主義制度就是要保證人人有工作崗位,人人有飯吃,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公民獲得國家政府的就業援助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雖然改革開放改變了“鐵飯碗”和“大鍋飯”等舊有的人事管理體制,但是在人們的腦海裡根深蒂固的舊的思想觀念卻不會在一夜之間隨著人事管理制度的改變而改變;所以一旦遇到下崗失業的狀況,人們第一個想到的還是向國家和政府求助。
他們根本就不懂得古今中外的形形色色的政府,根本就不應該天經地義地負有直接給下崗失業人員安排就業崗位的功能?建國三十年來,社會主義的“鐵飯碗”和“大鍋飯”給人們造成了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太多的誤解!因而在初初面臨下崗失業的狀況時,人們便無以例外地要跑到各級政府的大門口去請願!——這在改革開放後的相當一段時期內,竟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東風機械廠的企業改制斷斷續續地進行了有一兩年的時間了,一直沒有改出個結果,原因就是企業幹部職工怕失掉對原有企業的依賴而大感恐慌,一輪到拍賣企業進行轉制較真章的時候,就在一些人的鼓動下情不自禁地要集合到區政府請願鬧事,大家寧肯守著空碗去要飯吃,也不願意把自己曾經容身的“破廟”給弄丟了,搞得區委區政府領導甚是頭疼!
惠達公司所提出的對東風機械廠進行收購轉制的申請讓區委區政府領導大感欣慰,對於東風機械廠這個“老大難”的包袱他們早就背夠了,恨不得一時甩掉了落得個兩膀輕鬆;又見陶玉清一洗過去消極應付的態度,積極地跟著上下斡旋,便順水推舟地應承了下來,下一步就等著安排進行商務洽談了。
經過近一個月緊鑼密鼓的籌備,國際建材公司於八月一日在東風機械廠順利舉行了開業典禮,在惠達公司發展的歷史上又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舉行開業典禮後的第三天上午一上班,杜民生和柳雲濤正要在公司開會商量工作,陶玉清喜氣洋洋地打來電話說區政府主管工業的副區長晁敬河要和公司領導碰個面,具體商量一下企業出讓改制的事情。一聽區長有令,杜民生和柳雲濤趕緊招呼龔紹忠駕車趕了過去。
在區經濟委員會的辦公大樓的會客室裡,晁敬河區長會見了杜民生和柳雲濤。參加會見的有區經濟委員會的祖主任,有區體改委的慕主任,有區勞動局的邊局長等人,陶玉清作為東風機械廠的代表一齊參加了會見。
晁區長是個知識分子幹部,年紀並不甚大,剛剛才四十掛零,長得一副中等身材,比杜民生略略高過一點;其舉止輕捷灑脫,眉眼展動之際向人傳遞著一種奔放的熱情。杜民生和柳雲濤一進會客室,晁區長立即熱情地站起身來相迎,並將在場的祖主任、慕主任和邊局長等人一一分別給做了介紹。寒暄過後,他立即書歸正傳地把企業出讓改制的事情開門見山地給端了出來。
他語氣平緩地向杜民生和柳雲濤說道:“關於貴公司收購東風機械廠的申請,我們在區長辦公會上已經研究透過了,今天只所以把你們兩位老總給請過來,是由於企業收購過程中還有許多具體的善後事宜要與你們二位老總具體討論一下,以便於今後工作的順利開展。”
接著,他又鄭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