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了晉王的不軌。說他藏兵於五臺,妄圖造反。朱元璋大怒,要發兵征討。而對此事,太子又表現出仁柔拘禮的本性。他說:〃萬一兵往而(晉王)??或拒命,是父子為敵也,將如天下後世何?〃太子想了個辦法,即在巡視陝西時設法把晉王??帶來。朱元璋同意了這個意見。太子巡歷到西北,與諸王相聚十餘天。太子臨行時晉王送他到河南,太子乘勢讓他入朝。晉王不得已從命至京。朱元璋要將晉王處死,太子不忍,忙為晉王叩頭哀祈。於是朱元璋將晉王廢為庶人,令居於京師。太子天性友愛,每天勸諭晉王,致使他有所覺悟,晝夜痛心號泣不止,深有悔罪之意。朱元璋見此情況也不免生出憐愛之心,赦了晉王之罪,並恢復了他的王爵 。這事不僅說明了晉王的曾經謀逆,而且說明了太子的仁柔友愛。另外,秦王屢有過失,也是太子為之解脫的。
諸王中僭蓄大志者,當以燕王朱棣為首了。如前所述,燕王少年悍勇,及長,落落有大志,好遊俠善騎射。在備禦北邊時更顯示了非同一般的軍事才能,這些不僅成為他窺伺帝位的資本,同時也助長了他的野心。甚至有傳說,說他曾經不討父母的喜愛,以至不知如何是好。朱元璋幾次都想廢棄他,只因眾臣的力勸,才得以倖免 。然而目前所留的記載大多在朱棣做皇帝之後進行了刪改,很難了解當時朱棣原來的面貌了。不過我們仍然從這些遮遮掩掩之中得到一些訊息。《明太宗實錄》中記載了這樣一段話:
太祖曰:〃諸子中燕王仁孝有文武才略,能撫國安民,吾所屬意。〃皇后曰:〃幸毋洩言,恐禍之也。〃太子聞之,密以語涼國公藍玉。玉先徵北虜納哈出歸至北平,以名馬進上(指燕王朱棣),上曰:〃馬未進朝廷,而我受之,豈所以尊君父?〃卻之。玉慚而心不懌。至是,聞太子言,曰:〃殿下觀陛下平日於諸子中最愛者為誰?〃太子曰:〃無如燕王。〃玉曰:〃臣意亦然,且臣觀燕王在國,撫眾安靜不擾,得軍民心,眾鹹謂其有君人之度。恐此語上聞,殿下之愛衰矣。臣又聞望氣者言,燕地有天子氣,殿下宜審之。〃太子曰:〃燕王事我甚恭謹。〃玉曰:〃殿下問臣,臣不敢隱,故盡其愚忠耳。惟密之。〃時晉王亦聞太祖注意於上。自念己兄也,上弟也,遂生嫌隙。後晉王與上皆來朝,上有疾,晉王數以語見侵,上內懷憂畏,疾增劇,遂懇求歸國。晉王密遣人伺察上國中細故,將聞於朝,既無得。
第19節:百折不撓(3)
這段文字原載於永樂初年的官書《奉天靖難記》中,後來被載入實錄,雖加以刪改,但其詣仍在。
這是一段典型的美化燕王,為其野心開脫、粉飾的文字。但它明確無誤地顯示了燕王早有意於帝位,因此不僅與太子而且與晉王弄得很不愉快。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丙子,太子病死,皇儲之位成了空缺。這時朱元璋已經六十五歲了。晚年喪子悲痛是自不待言,重要的是要重新確定誰來做事業的繼承人。朱元璋在東角門上對群臣痛哭。翰林學士劉三吾上前勸慰,他從宗法制出發,認為懿文太子之子允炆當繼承儲位,他說:〃皇孫世適(同嫡),富於春秋,正位儲極,四海繫心,皇上無憂矣。〃朱元璋採納了這個建議,在同年九月立朱允炆為皇太孫,這時朱允炆年僅十歲 。關於朱元璋最初打算確立誰來接替太子的皇儲位置,諸書記載紛紜。一說朱元璋打算立燕王,只是因為學士劉三吾力諫:〃果爾,將置秦晉二王於何地?〃燕王雖未被立,劉三吾卻也因此被貶為博士。證實這個說法的除《詞林記》〃劉三吾傳〃外,尚有朱棣寫的〃封建詔〃,其中提到〃皇考嘗欲立朕為嗣〃云云。其實,關於朱元璋欲立燕王的說法,在永樂朝重修的實錄中比比皆是,未嘗不是朱棣為自己篡位的開脫之詞。王崇武先生認為:〃惟太祖苟真有意立燕王,真以劉三吾諫而止,則成祖當深憾三吾,不應於今傳《太祖實錄》中無微詞,更不宜以其諫語入兩朝實錄。〃所以如此,是因為後來秦晉薨後燕王奪位合法化。 所見良是。
另一說法是朱元璋不想立朱允炆,說是〃懿文太子薨孝陵不欲立孫,遲迴久之,高皇后不悅,因構疾,崩。於是孫始得立〃。明人鄭曉說 〃此妄說〃也,洪武壬申(二十五年)四月丙子懿文太子薨,是年九月,庚寅詔立允炆為皇太孫,太子卒後未半年。當是時,高後崩已十一年矣 (洪武十五年壬戌八月高後崩)。 朱元璋為什麼不立燕王,而斷然立朱允炆為皇儲,明人早有中肯的分析:〃雖以文皇帝之聖也,稱智慮過人,酷類太祖者而寧真之藩封,太祖固曰:〃自我創天下而以天下傳之庶孳,萬世而下有庶奪孳抗宗者,我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