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二日,燕王朱棣率領大軍從北平出發,徵虜前將軍潁國公傅友德、左副將軍南雄侯趙庸、右副將軍懷遠侯曹興各率自己的部屬從徵。大軍迤邐向北進發,矛戈如林、旌旗蔽日,在乾燥的黃土路上揚起滾滾塵埃。越往北地勢越高,而且漸入叢山。大軍經順義、密雲出古北口,直指塞外。古北口在北平正北偏東,是通往塞外的重要關口、歷來的用兵之地。遼太祖奪取山南,先下古北口;金滅遼,奪取燕京,也在古北口發生激戰。元泰定帝死後,大臣燕帖木兒擁主元文宗,撒敦與上都兵的爭戰同樣都從古北口出入 。它地處居庸關、山海關之間,與喜峰口並峙,儼然一雄關要隘。古北口在密雲縣境內,其城在山上,週四裡三百一十步,三門,城北門外有北宋著名將領楊業祠。洪武十一年在這裡設立了守禦千戶所,駐紮了軍隊。朱棣率大軍穿行在古北口的萬山叢中,朔風煦日,古道雄關,怎能不激起他的英雄情懷。多少忠臣烈士曾在這裡拋灑熱血,多少英雄驍將曾在這裡抖擻雄姿。而今,這位年輕的親王也從這條道路踏上了他威武雄壯的征程。
第12節:驍勇的燕王(11)
燕王從一開始便顯示出他的軍事才能。他分析了敵我雙方的情況,決定先派兵偵察敵軍動靜,他對諸將說:〃吾與諸將軍受命提兵沙漠,掃清胡虜。今虜無城廓居止,其地空曠,千里行師必有耳目,不得其所,難以成功。〃諸將自然贊同他的意見。明軍派出的騎哨很快便弄清了敵情,他們報告說乃兒不花等正在迤都(後改禽胡山)安營紮寨。朱棣命大軍向迤都進發。出塞之後,雖地勢漸高但漸漸平曠,青天大漠,更顯得蒼涼悲壯。壩上的天氣從來難測,行軍中,突然彤雲密佈,轉眼間漫天大雪紛紛揚揚地下了起來,正是胡天三日仍飛雪了。雪越下越大,將領們想要停止前進。燕王卻認為大雪天正是進軍的好機會。他說:〃天大雪,虜不虞我至,宜乘雪速進。〃用兵無常,唯出奇可以制勝。燕王的決定表明他是深諳此道的。果然,明軍到達迤都,與敵營只有一磧之隔,敵人竟然未覺察明軍已迫在身邊。
燕王部下有位指揮名叫觀童,是歸降的敵人將領,與乃兒不花有舊交。燕王企圖利用這一關係,便派觀童前往敵營。乃兒不花一見是舊友觀童,也沒問他為什麼會到這裡來便相抱而哭,國亡主奔,流離沙漠,滄海桑田,風霜雨雪,說不盡的苦辣辛酸。倉猝之間明軍已經包圍了乃兒不花的營帳,慌忙之間,乃兒不花與眾將打算上馬出逃,觀童溫詞勸阻,對他說,這次出征是燕王帥師,不必這樣驚恐。乃兒不花也早就聽說過燕王鎮守北平,驍勇過人,而且喜歡延攬豪傑之士,又聽老友觀童相勸,想必不錯。事已至此,無可奈何,只好跟隨觀童去見燕王。燕王見觀童引來乃兒不花,自然十分高興,不免演出了一幕〃降階相迎〃、設宴款待的老戲。醉飽之後,乃兒不花的精神防線已盡行瓦解了。乃兒不花的部下聽說主將受到燕王的優待,大喜過望,也都不再想走了。燕王又對乃兒不花慰諭了一番,便派人送他還營,還沒走到營帳,又被燕王召回,再行勸慰,如此往返三次,不僅乃兒不花的敵意已經完全消失,甚至已經有些不耐煩了,迫不及待地要向燕王表示歸降的誠心。於是乃兒不花的全部部將和馬駝牛羊一律都歸屬了燕王。這一仗,燕王不費一兵一矢,而是以武力為後盾,以計謀取勝,這便是兵法上說的攻心為上吧?自燕王出師北平,至獲乃兒不花全部以歸,整整二十九天,這是一次很漂亮的軍事行動。閏四月初一,燕王的捷報傳到京師,朱元璋大喜,對群臣說:〃肅清沙漠者,燕王也!朕無北顧之憂矣。〃
其實,仔細閱讀這段歷史,不免發覺史臣的有意渲染,而有的細節卻避而不談。《國榷》的作者談遷說:〃史歸功燕王,予意傅穎公等從徵,此必諸將之力,或後人過飾也。〃 絕非臆測之言。你看,能征慣戰久於沙場的徵虜前將軍傅友德 等人在這次軍事行動中竟是無所建白,幾同於泥塑木偶,不是很奇怪嗎?另外,明軍每次出師報捷,斬殺擒獲都有具體數字。而這次奏凱數字竟然失載,僅說〃悉收其部落及馬駝牛羊〃,閃爍其辭,必有隱衷。要之,所獲甚微,不足為人道也。
但是,自此以後,凡元軍先後內附到北平的,皆聽燕王呼叫,從此燕王勢力日益強大。另外,這次與燕王同時出塞的晉王卻沒有見到敵人的蹤影。儘管,對遊牧不定的蒙古,這是常事,不能說晉王作戰不力,但畢竟是無功而還,無形中襯托得燕王似乎是武功煊赫,智勇冠於諸王了。
明朝制度,軍事行動完畢之後,軍回衛所,將軍上交所授佩印。朱元璋命令戶部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