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女媧,女媧是補天,人祖的神。華人對女媧的崇拜在早期的古書中沒有記載,如果有記載,史記能夠收集到,史記也沒有為女媧立傳這是因為華方言文化很晚近以後被古漢語吸收。

關於女媧最早的文字見於西漢淮南子,但是,淮南子說,女媧補天在“冀中”。當然,我們也無法知道華人的講述。我們能夠確定女媧在渭河是根據“廟祭”的“習俗”:在今天的華山腳下,驪山地區,女媧的神話甚多,而驪山,半坡,華山相距不過百里。從丹始族到半坡人,到華人連在了一個地區。華人的時間與女媧的時間,半坡的時間都相符。華人是個大氏族,而華地區的女媧神話由非華人留下來,這無論如何說不通。

半坡遺址(仰韶文化)出土了村落,村落有大房,半地下房和地上房三種,有集中的埋葬,有集中的陶窯,有深,寬各五,六米的壕溝。這些出土的遺物能夠證實,華人一定有了很高的講述能力,能夠宣講神話,已經過了“腸說”的時代。可知,腸說的時間不晚於公元前五千年。

上文說華人創造了女媧崇拜,主要依據於“習俗”。華人說華語,本不指望從古書得到多少華人的資料,意外的,在山海經書中發現了華人的講述,這可是鐵證如山了。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在“西山經”赫然出現了關於“華”的記載。

(參看祖先的講述第4篇)。

西山經,華山之首,講述了三個地區:渭河邊的華山地區是華人的中心,丹江山地是華人祖先丹始族的領地,兩支流傳馬腸的夏始族到達過這裡。第三個地區在渭河上源,六盤山南端(這麼複雜的資料如果沒有考古的證實,就很難辨識),丹始族(的分支)有過向西遷徙的經歷,至少是六盤山的始族匯合進了華人地區。

山海經•西山經:

“凡西經之首,凡十九山,華山冢也(山,就是巫祠。冢就是巫祠中心。其祠(祭祀的)大禮,太牢(豬,牛,羊都叫太牢)。祠之有燭(要點上燭)。齋百日以百牲。痊用百瑜(將一百塊玉埋在地下)。湯其酒百樽(還要一百樽的酒)。嬰以百矽合璧(擺上一百種矽,璧)。”其餘十七個祠,供上一隻整羊就可以了。

請看,對華的祭祀是多麼隆重。這個由十九座巫祠組成的巫祠中心在哪裡呢?在渭河的南岸。“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鳥獸莫居。”這是山海經的作者對華山的描繪。

華山下,渭河邊,半坡地區在這裡。“華胥在陝西藍田”,藍田在華山下,華胥在華山下,半坡遺址在華山下,流傳女媧神話群的驪山地區也在華山下。藍田,西安,半坡,驪山,相距不過百里,都在一個地區。

如果沒有考古的證實,上述的這些歷史就不可能知道。我們只能將女媧當做一個神話故事,無法知道創造了女媧神話的遠古人原來是這樣的為我們所熟知,原來就生活在華山腳下,渭河邊。原來華山有這麼古遠的流傳。

我們再看華,華胥,女媧,伏羲是怎樣的關係:

今天看到的文字是春秋時固定下來的。在文字以前有一個很長的口傳的時間。華語是陝西地方的方言,如果今天當真有六千年前的陝西人說話,恐怕我們一個字也聽不懂。華語(女媧神話)傳到河南以後成為華語與伏羲語的混合語。叫做華夏語。華夏語沒有文字,今天看到的文字是古漢語對華夏語發音的翻譯。

華的原義是“果”,樹果,果實,後來也泛指花。“華”是華人常吃的,基本的食物,與生存密切相關的東西,華人以華自稱。

華字名聲顯赫,用於地區標誌,留下了“華陰”,“華陽”,華指今天的秦嶺,華陰是秦嶺北,華陽是秦嶺南。春秋以後,華地區屬秦,改稱秦嶺,華成了秦嶺的古稱,今天的華山古稱太華山,太,周語。

伏,華,媧都是對華語和伏羲語的音譯詞。在翻譯的過程中,三個單音字成了複音詞,女媧的女字明顯是後加上去的。華胥的胥和伏羲的羲也是後加上去的。類似的發音在古語中還有:且(詩經),兮,頊(顓頊),這幾個字都是詞尾音,相當於漢語的“呵”,“喂”,“唉”,翻譯成古漢語時配上了不同的字。

在華語中,稱崇拜為媧,自稱為華。伏羲人自稱萯fu,翻譯成古漢語時加上了詞尾音,華人叫作華胥,萯人叫作伏羲。寫成文字的時候,給媧字加了女字。在古書中出現了華胥,伏羲,女媧三個詞語,古人弄不清楚這三個詞語之間的關係,沒有想到語言文字的演變過程,為伏羲和女媧找了一位母親。伏羲,華胥是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