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在婆婆背後,你管孩子的奶奶叫“老太婆”,總有一天,也有人叫你“老太婆”。“尊敬老人,孝敬老人”是從小看來的,是從父母那裡學來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愛自己的老人,發展到愛別人的老人;愛自己的孩子,發展到愛別人的孩子,這是人間愛的需要。我們做媽媽的正應該用自己愛媽媽、愛婆母的行為教育孩子怎樣去愛別人。

三、缺少教養、不講公德的媽媽

“家長行為”,說到底是“社會行為”。

父母的行為,每天都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感受,引導和影響著他們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習俗好惡、道德品質和社會公德的形成及其“心理健康”。就目前小學生而言,由於少數家長的“社會行為”的誤導,使孩子長期耳濡目染,形成“定型思維”,其“陰影”在孩子心頭築巢棲息,驅之不去。

據調查,家長對孩子影響最壞的行為有:

夫妻吵架,互不相容。有些年輕氣盛、個性極強的夫妻,平素相敬如賓,一旦失和,便大動干戈,各不相讓,互相謾罵。這種最不負責任的“社會行為”,深深刻進孩子的大腦,直接影響孩子的學業。

公共場所,不守公德。有的家長不拘小節,帶孩子到公共場所去,隨地吐痰、擤鼻涕、搶座位、跨越欄杆、摘花草……其行為完全與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和社會公德相悖。這些不經意的行為,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從小便埋下了目無法紀、危害社會公德和秩序的“種子”。

鄰里相處,舉措失當。有的父母不善於和鄰居和睦相處,常常因小事耿耿於懷,指桑罵槐,惡語相對,有的還去傷害人家……孩子慢慢地便會上行下效,到處欺凌弱小,大耍無賴,養成霸氣。

懷疑一切,不滿社會。由於不正之風的影響,有些家長憤世嫉俗,把社會看得一團漆黑,在茶餘飯後大談“走後門”之道:“有錢有權好辦事,無錢無權乾瞪眼”;“朝中有人好做官,要想當官找靠山”……這些偏激思想,一旦進入了孩子的心靈,就在一定程度上增長了孩子的“權力慾”和“金錢欲”。年輕父母“懷疑一切”的心理不計場合、潛移默化地傳給孩子,使他們自食其果,導致家長權威的削弱,孩子對家長和老師的教誨常常不當回事,有牴觸情緒,影響孩子正常的身心健康。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孩子是祖國的明天,每一個家庭實際上都擔負著不可推卸的培養教育祖國下一代的責任。把孩子培養成為有出息、有作為的人,有各種條件、因素和方式,但最直接、最重要的就是家長自身的表率作用。如果每一位家長都能以身作則,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那麼這個家庭就是一個幸福的、有希望的家庭。如果每一個家庭都是一個健康幸福的家庭,那我們的社會就會安定祥和,充滿朝氣。

6.走出語言誤區……家庭亮起的“紅燈”

肯定的語言,是孩子成長的正資訊;否定的語言,是孩子成長的負資訊。

家庭教育是靠家庭語言來完成的。家庭語言是一種最有影響力和滲透力的家庭教育方法。

孩子筆下的媽媽和一些兒童教育專家研究的結果表明,這一代年輕的媽媽使用最多的不良語言有三種,我們將這些語言稱為“家庭紅燈”。

一、否定詞

孩子們在家每天所聽到的、媽媽常講的詞語中,由“不”組成的否定詞為最多:“不許”、“不能”、“不要”、“不可以”……有個孩子在一篇名叫《不許媽媽》的作文中,寫了媽媽講的很多很多“不許”的語言:“不許淘氣”、“不許玩沙子”、“不許晚回來”、“不許去同學家”、“不許看電視”、“不許亂花錢”……

這種家庭的子女教育是由一連串的“不許”組成的,家長像警察似的,他們的任務是不斷向孩子亮起紅燈。可是,准許幹什麼,家長又沒說。於是孩子只有不斷地犯錯誤,不斷地受指責。

二、限制詞

“應該”、“必須”是媽媽常用的詞。這是表達主觀願望、主觀想象的詞。媽媽強調的只是自己的主觀願望,完全忽視了孩子的客觀存在,用一種強硬的態度讓孩子進入某種規定的位置,並按家長的設計修剪孩子。其結果,孩子常常陷入不知所措之中,極大地影響了孩子思維的發展。

三、挑剔詞

在中國的家庭教育中,挑剔詞比激勵詞的用量多好幾倍。許多家長几乎是不停地去發現孩子身上的缺點,並及時拉出來進行施教,以為只有把孩子的缺點說出來才能使孩子獲得幫助和改變。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