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最後一位他卻沒有聽說過,於是趕緊問道,“那龐士元又是何人?”
“回將軍,龐士元乃鹿門龐德公之侄。年約二十,雅氣曄曄,經學思謀。在北地頗得齊侯賞識。”張謹賣力地為自己的同門師兄鼓吹道。
在場眾人雖不認識龐統但經張謹這麼一介紹,加之其又得蔡吉的賞識,便不約而同地將龐統視作了冉冉興起的青年俊傑。卻聽孫策由衷感嘆道,“未能得見此等才俊,可惜,可惜。”
張謹卻在心中狡黠地腹誹,怕是爾等見了龐士元尊容,就不覺可惜也。不過玩笑歸玩笑,張謹還是決定言歸正傳,談一談他對東萊最為欣賞的一點——開科取士。話說,任何一個到過東萊的乃至青、徐二州計程車人都不可能不知道開科取士。如此跨時代的選拔人才方式給許多士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於他們一離開蔡吉治下,就會迫不及待地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同其他士人分享。張謹自然也不會例外。
“其實除了毛遂自薦者之外,齊侯還以開科取士之法廣招才俊為其所用。”在整理了一番思緒之後張謹開始向孫策等人著重介紹起東萊的科舉來。
而張昭一聽張謹說到了“開科取士”,亦陡然打起了精神。其實張昭之所以將張謹帶到這來,為的就是要他向孫策說明東萊的科舉制。說起來蔡吉出仕至今,最有別於尋常諸侯的特點無非兩點,一是她的女子身份,二是她不借家族之力的用人之道。在漢末亂世之中家族的支援一直都是諸侯們不可或缺重要力量。不少諸侯的心腹之臣都來自於自己的家族。像是曹操是譙沛人,他的心腹武將就多數出身譙沛。而孫策也十分依賴於他父親留給他的班底。反觀蔡吉,非但不借助南陽蔡氏之力,連東萊本地人士也很少啟用。這就使得蔡吉的用人之道,頗為受人關注。因為隨著勢力的逐步擴張,諸侯不可能只任用自己的親眷、老鄉做官。勢力增長到一定程度的諸侯往往需要一個可行有效的方法來為他徵召更多的人才。
就目前來說,包括漢廷在內絕大多數勢力所採用的方式,無外乎察舉制與徵辟制,前者是由各級地方推薦德才兼備的人材,後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會徵辟人才。察舉制缺乏客觀的評選準則,雖有連坐制度,但後期逐漸出現地方官員徇私,所薦者不實的現象。曹操雖打出“唯才是舉”的旗號以徵辟制廣招人才,卻又魚龍混雜。
蔡吉的“開科取士”宛若一股清泉,讓天下士人看到了一種更為靈活,更為公正的人才選拔方式。因此哪怕到目前為止蔡吉只開科了一屆,依舊引來了眾多名流士人爭相研究。張昭便是其中之一,而周瑜則算是半個。
卻見周瑜若有所思地向張謹問道,“瑜也聽說過東萊開科取士之事。不過光是科考僅能考校才華,至於考生品性又如何甄別?”
“回將軍,東萊科舉分初試、選試、殿試三關。過初試者,需經郡守名流品評之後方能過選試,並參加下一關殿試。品評以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結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饒、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膂力驕壯十條為準。”張謹說道這裡又補充一句道,“此外過了初試,而未能過選試者,亦能留在官府之中充當胥吏。”
“那殿試又考校何物?”周瑜追問道。
“殿試考試策就政事、經義等設問,令應試者作答。”張謹答道。
張謹的一番介紹讓孫策與周瑜對開科取士又有了一番新的瞭解。而張昭則乘熱打鐵地向孫策進言道,“臣懇請吳侯在東吳開科取士選拔才俊。”
在張昭看來開科取士對孫策在東吳的統治十分有利。孫策現在仰仗的無外乎是孫氏宗族以及孫堅留下來的一干家將。光憑這些人不足以維持孫策對東吳的統治。所以孫策需要吸收本地士人入幕為官。而開科取士就是最為公正,最為有效的一個方法。
孫策看了張昭一眼,遲疑地說道,“聽張郎所言開科取士似乎頗費周章。此事還是等孤取了桂陽再行商議。”
然而孫策的話音剛落,便有人朗聲介面道,“兄長若是無暇籌備此事,權可替兄長分憂。”
孫策回頭一瞧,只見年僅十八歲的二弟孫權,正站在不遠處,以炯炯地目光望著自己。於是孫策啞然失笑道,“仲謀可知如何出題?如何設初試?如何設選試?如何設殿試?”
面對兄長的一連串問題,年輕的孫權並沒有語塞,反倒是一個抱拳傲然請命道,“權現下並不知,但權可以去東萊考察。”
第五節 錦西太平
蔡吉並不知曉她所訂立的一系列政策,正在潛移默化間影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