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兵權未動干戈外,其餘無一例外,好象都是重新洗的牌,洗牌的背後就是血腥和屠戮。
常言道“一山不能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如今這兩個皇后,兩個婦道人家為了立諸,更是水火不相容,宮內豈能不亂。
何進手握兵權,如何肯讓妹妹吃虧,於是逼死了董後。
十常侍見董後沒了,用重金賄賂“何進弟並其母舞陽君”,重新得寵。
袁紹,官渡之戰的主角。被以少勝多而寫進歷史史冊的袁紹,在初中教科書中充當反面教材的袁紹,現任司隸校尉一職,他力主殺掉十常侍。
何進在最關鍵的時刻柔豫了,拿不定主意了。於是進宮問妹妹何太后,回來後告訴袁紹“太后不允,如之奈何。”
袁紹便說“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來京。。。。。。”云云。
於是,大將軍何進招董卓進京。
於是,朝綱從此混亂。
說來說去你看沒看明白我是不知道,反正有點繞。
說來說去,實際上就是一個誰當家,誰執政,誰說了算,誰是掌門人的問題。
可問題的實質卻不是這個問題。
問題是什麼?
問題就是一句話。
“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君。”
蹇碩欲殺何進,卻反被何進所殺。
何進欲殺十常侍,卻又被十常侍所殺。
看到這裡真的很奇怪。立皇子,上事關國家大體,下關忽個人安危。怎麼天大的事情,訊息象長了腿一樣,總能傳到不該傳的人的耳朵裡呢?
就好象是一個村子裡的寡婦,今天偷了人,明天全城人民都知道一樣。國家大事尤如張家長李家短一樣,被幾個快嘴女人說來倒去。
我不殺人,人必殺我。
既然如此,我先殺你。
軍國大事,尤如兒戲。
事無玄秘,焉能不敗。
一群草包,死了活該。
第五章 董卓叱丁原
“帝非帝,王非王,王乘萬騎走北邙。”
小小兒童,居然比街上擺攤算卦的還要準,看來算命的都要失業了。
說是童謠,倒不如說是民謠。
奇怪的是,民謠往往要在事情發生之前就傳開了,而且每傳必中。看來,民謠可能是一種民間哲學,它的產生也代表了某種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吧。
民謠,民心,人間最底層吶喊出來的聲音。
董卓,“前將軍,鰲鄉侯”。
看到這個稱呼就想樂,什麼侯不好,非弄個鰲鄉侯,聽名字就沒多大出息。瞧瞧人家,呂溫侯,壽亭侯,哪個不比這個氣派。
董卓體形“胖大”,還真是人如其名。
董卓來了,何進何大將軍卻揮一揮衣袖,悄悄的走了,不曾帶走一片雲彩。
揮一揮衣袖,是“宮門盡閉”,擼胳肢挽袖子想翻牆跳出去,卻沒成功。
悄悄的走了,是被十常侍騙進宮內,沒有外應,“伏甲齊出”,死於非命。
不曾帶走一片雲彩,人死了錢都沒花了,還帶什麼雲彩啊。
何進沒帶走雲彩,卻帶來了殺戮。
袁紹和曹操他二人是何進的外應,被擋在官門外面,見何進被殺,於是“斬關入內”。
袁紹的做法是“不分大小,盡皆誅絕,多有無須者誤被殺死”。
提議“勒兵來京”的是他,“盡皆誅絕”的是也是他,竊得玉璽後稱帝的還是他。
沒錯,是他,是他,就是他。
說來說去,亂就亂在他這了,估計這小子一開始就沒安什麼好心。
哎!說了辦天袁紹,怎麼不說說我呢。
他袁紹主張“勒兵進京”,我是持反對意見的。我還說過“當除元惡,一獄史足矣”,若聽我言,“何必紛紛召外兵”,弄的局勢這麼亂。
袁紹忙著殺人放火,我卻是“救滅宮中之火,請何太后權攝大事,遣兵追襲張讓,尋覓少帝。”
我的主張是對的,我的做法是正確的,而且都是事前諸葛亮而不是馬後炮,為什麼隻字不提我呢?
唉!
我的曹操大人,曹同志,你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三句二句話能說得清你嗎?
這章篇幅太短,不夠介紹你的。
你先坐下。對,就是你,先坐下。下一回,下一回全是說你的。
稍安勿燥,稍安勿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