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68部分

地水兵一樣,無窮無盡,但這位元帥的軍隊卻像磐石,大海雖然令人恐怖,可有誰見過海浪能摧毀磐石?”

陴路支王子挺了挺胸,答:“我們不是海浪,我們是鐵錘,再頑固地石頭,也會在鐵錘下粉碎,告訴你的主人,我帶來了附近五個行省地兵馬,正期待著接收一座新城,我很期待他的屈服。”

說完,陴路支王子撥馬返回自己地陣線,沿途他並沒有停留,只顧埋著頭向自己的大本營奔跑,微風吹拂下,那綠色地絲綢袍隨風飄起,顯得既瀟灑又中看。

趙興也返回自己的陣線,隨行的參謀不滿的嘟囔了一聲:“太尉,臨陣約戰,雖然頗有春秋之風,但自從前秦淝水之戰後,因自己退兵而導致大敗,我中原以不流行這種戰前退兵,以讓出陣地的舉動了。

你說對面這位王子是不是傻了,怎麼來跟我們玩這招。可惜我們沒有懂對方語言的人,否則也像淝水之戰那樣,在敵侵將退未退之際,大喊一聲前軍敗了,那麼,敵人豈不是也要崩潰?“

這名參謀的話貌似指責陴路支王子,其實在指責趙興。趙興居然要放棄堅城,與敵人野戰,雖然宋軍有火炮的優勢,但為人不可太囂張,怎能放棄地理優勢,把自己置於險地,單依仗武器的優勢來與敵人較真?

那軍官語氣婉轉,表面上聽是在慨嘆陴路支王子的迂腐,竟然也像宋襄公、前秦苻堅一樣迂腐。但趙興明白他的意思,邊催馬往城門口走,邊裝模作樣嘆息說:“看來,塞爾柱人逃到了這片土地上,竟然也莫名其妙的沾染上了這片土地上的封建意識。”

那參謀不解,反問:“太尉大人此話何意?”

趙興解釋:“陴路支王子約請我們出城而戰,不是因為他的迂腐,而是因為這片土地上的不同文化。

首先,封建制講究私人財產神聖不可侵犯,所以封建戰爭無論勝敗,封建領主的私產都不會被剝奪,比如領主的土地。因為這個意識,所以封建戰爭經常是征服之戰,它需要的是領主的屈服與賣身投靠,而領主屈服後,該領主所擁有的領土也就成了勝利者的領土。

基於這個理由,所以封建戰爭一般不會是極為慘烈的攻城戰,因為攻城戰會波及城裡的百姓,勝利者即使勝利了,也會在那片土地上播種仇恨,這不利於他今後的統治,以及徵收賦稅。而領主手下的子民喪失殆盡,他的那片領地也沒什麼價值,不能繼續為國王產生足夠的收益,國王佔了也沒用,於是,在封建下,慘烈的攻城戰就成了雞肋,傷亡既大,事後獲得的效益又很微小——譬如我們的春秋時代。

所以,封建戰爭常常是運用種種手段迫使對方屈服,只要對方答應誠服,答應向勝利者交納賦稅,勝利者就會滿意的收兵而去。因為這樣,勝利者發動戰爭後獲得的收益最大。

與此同時,另一方面,城市遇襲,守衛者也因為封建意識的約束,不願在自己的城中堅守至最後一兵一卒,因為封建領主對於子民的責任是一個庇護者。

眾所周知,自然界的力量龐大的讓單獨的個人無法**生存,為了應付自然的威力,於是人們就尋找他們當中身體最強壯者,或者最有能力者,投靠在他的門下,期望得到他的庇護,為此,他們向庇護者交納賦稅,服從庇護者的管理——這些庇護者就是最初的領主。

領主的職責是保護自己的臣民,如果他要在自己的領地內,將全體子民拖入戰爭,讓子民與他一起承受戰爭的怒火,那麼他就失去了庇護者的身份,他的臣民對他發出的效忠誓言也就失去了約束力,為此,臣民有權力廢黜這位領主,重新選擇新的領主……

你們現在清楚了吧,陴路支王子向我發出的約戰請求,實際上是一種試探,他已經將我們這座城堡視為囊中之物,並打算在戰後利用它來發展海上貿易,為自己積累財富,所以他按照封建戰爭模式,約我出城決戰,這同時也是隱晦的向我保證,無論戰爭勝負如何,他絕不會迫害城中的百姓,因為這些百姓今後也是他的賺錢機器。

而我爽快的答應他出城決戰,就是告訴他:我不打算拖著全城百姓以及我大宋商人一起陷入守城戰,因為守城戰往往是生死之戰,由於攻城會誤傷城中百姓,為了消除城中百姓的仇恨,攻城者不得不進行屠殺,所以攻城之戰打到最後,往往是以剷除對方為目的的滅絕之戰。

這位陴路支王子藉著約戰的機會,在向我表示,他不想與我打一場拼盡全力的生死之戰。而我的答應告訴他,我也不想來一場不勝則死的生死之戰,我是來征服的,我只要求征服,對領土沒有野心。他戰敗後,我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