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廣孝就表現得孟清江彷彿不是他親生的,是撿來的一樣。
這讓想當一把壞人的孟清和相當沒有成就感。
所謂的為難,達不到預期效果就沒有意義了。
不過路上多個壯丁,倒也不是壞事。至於孟清江今後會如何,全看他自己。只要不觸犯到底線,他不會刻意去為難孟清江。
可見,他還是相當善良的。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
孟清和狠下心將抱著自己大腿的孟五姐拉開,小蘿莉哭得眼睛像核桃,孟清和的眼眶竟也有些發酸,輕輕撫過孟三姐和孟五姐的頭,聲音有些沙啞,“三姐,五姐,還記著和十二叔的約定嗎?等著,十二叔說到做到,一定讓三姐五姐華服錦裳,十里紅妝!”
孟許氏和孟張氏再次哭出了聲音,孟清和躬身向孟重九行禮,沒有隻言片語,孟重九卻已明白他的懇託,伸手將他扶起,“小子放心,九叔公必不負所托。”
“多謝九叔公。”
向幾位族老一一行禮之後,孟清和撲通一聲跪在了孟王氏跟前,連磕三個響頭,“娘,兒子走了!”
“我兒必成大器,”孟王氏沒有再哭,顫抖著聲音說道:“娘在家中等你衣錦榮歸!待到那日,你爹也必能含笑九泉!”
孟清和站起身,不及撣去衣上的塵土,轉身便走。
孟虎和孟清江跟在他的身後,孟王氏站在原處,直到三人的背影消失不見,才被兒媳攙扶著歸家。
當此時,孟廣孝和孟廣順等人均臥榻不起,一邊喝藥,一邊恨不能對著孟清和的小人扎釘子抽鞋底。
原因很簡單,不久前,孟清和隔三差五就到幾位堂伯家中串門,關起門來一番噓寒問暖,每次都能帶回家寶鈔若干銅錢不等。
孟廣孝等人咬牙將寶鈔和銅錢塞到他手裡的,笑得比哭還難看。
不收?絕對不行!還錢?不用,堅決不用!
只要孟十二郎活著,別成天想著去和韃子拼命,也別頭腦發熱給大令寫什麼“孟氏男兒均思殺敵報國”就比什麼都重要!
長輩賜,不可辭。
孟十二郎是個孝順的孩子,自然要成全堂伯們的仁慈之名。至於孟廣孝等人會不會吐血三升,就不關他的事了。
比起被幾位堂伯坑走的田產,這些寶鈔和銅錢不過是零頭,但於孟王氏等人而言,卻足夠支撐一年的生活。同樣的,有了孟清和的宣傳,孟廣孝等人在屯子裡的名聲也有所改善,只是在學中的孟清海依舊受到排擠,但他仍以大無畏的精神參加了院試,並中了生員。當然,這是後話。
家中的大屋沒有賣,三畝旱田交給了孟重九的長孫耕種,除稅糧之外,孟王氏只留一成,餘下的全歸對方。這是孟清和同孟王氏商量後決定的,孟重九幫了他這麼多,對方不提,孟清和卻不能不放在心上。
人情往來,終究也是門學問。
臨走之前,孟清和還做了一件事,他將家中抄錄的兩本儒學典籍和筆記交給了族中長者。
“清和為報父兄之仇,棄文從武,這些於清和已是無用,不如託於族裡,送與族中子弟。”
在孟清和看來,書中的內容他能倒背如流,此舉不過是將自己用不到的東西送人,順便結個善緣。於孟氏族人卻是件了不得的事。書籍已是難得,何況還有孟十二郎寫下的筆記。他可是考中了童生的,若非被學中趕出,便是秀才也能考得。
族中長者做主,將此事書於木匾之上,奉於祠堂之中,以彰孟十二郎之德。
賀縣令聞聽,讚歎孟清和的為人之餘,也為他不再科舉略感惋惜。
“此子著實難得。”
不出幾日,孟十二郎的美名更甚。若非他現在是軍戶身份,又在孝中,恐怕媒人能踩平孟家的門檻。
孟清和有些不好意思,不就是送了幾本書,做了一回好人好事嗎?
歸結起來,還是孟某人對大明朝不夠熟悉,對“讀書”一事在這個年代代表著什麼認識不夠。
當他真正明白這件事背後代表的含義,已經是幾年之後了,到那時,孟家子弟,但凡走科舉之路的,都會感念一聲十二郎,便是北平府乃至日後的北直隸,也都曉得“十二郎贈書”的典故。
所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蓋莫如此。
離開孟家屯,孟清和便一路北上,他與同裡的十二名男丁一同被髮往開平衛等處戍屯。
除了他是主動從軍,餘下眾人皆是被勾補或是跟補之人。隨行的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