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炮,船身之巨,彷彿山嶽,發炮之聲,似海嘯地動,威勢非尋常戰船可敵。
船上成員,多為著袢襖皮甲的軍士,動輒以“神器”揚聲海上,赫赫然,有萬軍不擋之勢。
明朝的使者,源道義見過,明朝的戰船,他也見過。
但是,那都是懷帶著“友好”的目的前來訪問。而鄭和帶領的這支船隊,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和友好不沾邊。
說他們是來攻打日本,發動戰爭,還更可信些。
萬分心焦也想不出辦法,源道義乾脆召集手下,共商對策。
人來了,卻各個愁眉苦臉,門一關,集體沉默。
很顯然,對於明朝船隊的來意,大家都不看好。
萬一真要打起來,該如何應對?或者說,該往哪個方向跑?
有人提出,先派使者前去試探。
立刻被反駁,試探不出,更加惹惱對方該怎麼辦?萬一被當賊寇解決掉,還能以正義的名義報仇嗎?!
雙方爭執不下,源道義頭疼,手下也是一樣。
想不出好的解決辦法,只能先派人到港口等著,萬一明朝真是派軍隊前來攻打,也好提前有個準備。
打不打得贏?
總之,先看情況再說。
日本人惶惶不能安,正為打仗和跑路做兩手準備。
鄭和的船隊已漸漸靠近下關,巨大的黑影出現在海面上,像是一頭頭巨獸,張開了大口。
這次下東洋之行,終於抵達第一站,飽受暈船折磨的鄭和同王景弘,終於能緩口氣了。
於此同時,孟清和在大寧的辦學計劃也初見成效。
大寧城西,新建的儒學正式開始授課。
兩層的建築,門前立著興寧伯親定,經天子審批的學規。
最先一條,入學的學子,不分貧富,民族,無論邊民還是歸附部族,全部一視同仁。
入學之後,統一發藍色布衫,戴四方平定巾。入冬發棉襖,棉帽。
韃靼和女真入學者,先隨訓導學習漢文,評定透過之後,再進行下一步學習。
儒學中設有武訓,有武師教授騎馬射箭。不要求人人習成文武全才,至少不能是手無縛雞之力文弱酸丁。
學中每月兩次考核,文武皆優者,獎寶鈔兩錠,單項優異者,獎寶鈔一錠。
這種考核方式,倒和了韃靼和女真學子的胃口。比之乎者也,基本都要倒數,論拳腳功夫,馬上作戰,十次裡,有五六次能拔出得頭籌。
曾有御史彈劾大寧儒學違聖人之道。
永樂帝下旨詢問,孟清和立刻送上早已寫好的奏疏。內中所奏,再次瘙到了朱棣的癢處,再有御史上言,一律駁回。
理由很簡單,聖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