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虛江便是俞大猷。
俞大猷是福建晉江人,字志輔,號虛江。俞大猷出身世襲百戶,軍人世家。嘉靖十四年,俞大猷中武舉,授千戶,守禦金門。後來,嘉靖二十八年,朱紈巡視福建,俞大猷被薦為備倭都指揮,由此出頭。三十一年,他移師浙東以後,開始了他轟轟烈烈的一生。
俞大猷平倭寇,剿海盜,連橫行一時的徐海、陳東都敗在他手。俞大猷一身戎馬,為將廉,善用兵,馭下有恩,數建大功。他麾下的俞家軍,與戚繼光的戚家軍,同為東海兩支勁旅。俞大猷本人,亦同戚繼光被時人稱作“俞龍戚虎”。而俞家軍在水師的造詣上,比戚家軍則更勝一籌。
同樣作為抗倭名將,戚繼光著有《練兵實紀》《紀效新書》等作,俞大猷也有《正氣堂集》等書傳世。其中,俞大猷有關海戰的總結,更是千古華夏第一家,戚繼光亦難望之項背!
所謂虎父無犬子。作為俞大猷的兒子,俞諮皋雖免不得受到父親的餘蔭,但他本人家學淵源,治軍頗有乃父遺風,於用兵一徒,亦造詣頗深。
至天啟三年正月,俞大猷早已作古四十有三年,俞諮皋亦垂垂暮年。他的父親俞大猷,在官場上便不甚得意,俞諮皋的這幾十年來,走得也是不順。俞大猷的一生,過於輝煌,使得俞諮皋常年生活在父親的陰影之下。他有心做出一番事蹟,奈何倭亂平息已久,而遼東雖有戰事,但俞家以水師見長,在遼東少有用武之地。如今,俞諮皋卻是在廣東做個太平官。
俞諮皋年過花甲,的他懷抱手爐,遙望藍天,在心理默默地念道。太平,是武將的墳墓!只有戰爭,才是武將的歸宿。
“老爺,姑爺到了。”
老管家的聲音,打斷了俞諮皋的感慨。他輕輕地說道:“嗯!讓他進來。”
進門來的,卻是一個書生模樣的中年人。此人姓吳,名淳夫,號猶三。他也是晉江人,萬曆三十八年的時候中的進士。入仕之後,吳淳夫先到餘姚做縣令,接著升任陝西僉事。結果,去年他為人彈劾,罷官歸鄉,在家閒了一年。此時,吳淳夫還有另一個身份,便是俞諮皋的女婿。
吳淳夫跟著管家,邁步來在俞諮皋的面前,行了大禮。
按說吳淳夫比俞諮皋年輕許多,可是,他只是個文弱書生。俞諮皋年近古稀,卻因為常年練武不輟,身子十分硬朗。此時,他兩人坐在一處,反倒顯得吳淳夫要老態一些。俞諮皋雙膝微張,大馬金刀地坐著,中氣十足地向吳淳夫說:“賢婿,聞說你近來要往京師走一遭,可有此事?”
吳淳夫如實回答,道:“回老泰山的話,確有此事!”
“嗯。去走走門路也好,在家待著,是無人會想起你來的。”
“老泰山教訓的是,小婿也是此意。”
俞諮皋摩挲著手爐,問道:“想好拜誰家的門路沒有?”
“不瞞老泰山,小婿只是覺著,枯坐家中不是辦法,是以,有心去京師瞧瞧。至於投誰的門路,小婿一時還沒有定計。”吳淳夫說著,偷眼瞄了俞諮皋一眼。這大明朝的讀書人,有不少讀迂了。不過,借儒學為晉身之階,卻並不刻板的,也是大有人在。
這吳淳夫,便是一個心思活絡的人。不然,他也不會想著進京跑官。眼前這個岳父老泰山,吳淳夫還是知道的,那可是個有主意的主。
俞家雖是軍戶世家,卻與一般的軍戶頗有不同。俞家的先祖,是跟隨太祖皇帝,打下大明江山的功勳。後來,授命到福建戍守,編在軍戶。但是,俞諮皋的父親俞大猷,卻非不一般的莽漢。早年,俞大猷卻是個儒生,只因家道中落,才棄儒從武。但是,俞大猷自幼讀書,學理上卻是頗有造詣。所以,後來俞大猷才能成為文武兼備之才。
有如此家學淵源,眼前這位岳父泰山,免不得受到父親俞大猷的薰陶,自幼也是累牘不倦。是以,在吳淳夫看來,這個老泰山與一般武夫相比,是截然不同的兩種人。俞諮皋即熟讀詩書經典,同時又深諳兵法奇詭變換之道,肚子裡的主意可是極正的。吳淳夫在官場上,也混了不少時候。要他來說,若非種種原因,導致他這個老泰山時運不濟,這個老頭,怎麼也不會在廣東投閒置散。
因此,吳淳夫在家正準備北上,卻一聽到老泰山召喚,他便立刻放下手裡的事情,日夜兼程趕了過來。這一路上,吳淳夫可是沒少動心思,揣測老泰山的用意。只可惜,他想來想去,也摸不出個所以然來。此時,聽俞諮皋提到上京的事情,吳淳夫倒是心裡有個幾分計較。於是,他說完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