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可能就不會有這樣的好運了。
被壓在五行山下,以及此後五百年後的經歷,對孫悟空來說,不僅讓他知道了人上有人、天外有天,知道了自身能力的侷限性。取經的過程,更讓他了解了社會的複雜性。當大鬧天宮之時,他的一往無前不僅是因為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因為他低估了社會問題的複雜程度。說穿了是因為:你還年輕啊!取經路上的這一段經歷,對孫悟空來說,類似於我們從少年變為成年人的過程,這個過程有所失,但更有所得。
孫悟空的變化過程還表明一點,就是承擔責任有助於使人迅速走向成熟。在從不需要承擔責任到必須承擔起責任的過程中,人的觀念會發生很大變化。一方面,他現在能夠深刻理解到別人為他付出了那麼多,另一方面,他也會發現,要做點事可不容易。我們在小說、電影和現實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相似的事情。比如說,一個浪蕩子在結婚後,感到了家庭的責任,他的行為方式迅速發生很大改變。或者一個浪蕩子經歷了家破人亡的慘痛,而迅速成熟起來。這裡面既有他對社會的認識發生變化的一面,也有他現在只能依靠自己承擔起責任的一面。
太容易得到的東西不是真的,這在孫悟空身上也有體現。弼馬溫和齊天大聖這兩個職務得來的都太容易,結果沒有被他珍惜,好像覺得這是他理所應得的。後來,悟空保唐僧取經,歷經千辛萬苦,百般磨難,終於得成正果,成為鬥戰勝佛,我想,對這後一個位置他一定會百般珍惜吧。
《西遊記》中,如來的神通確實廣大,孫悟空的筋斗雲都翻不出他的手掌心,這似乎太厲害了,真是佛法無邊啊。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把如來理解為代表社會,則孫悟空跳不出如來的手掌心是太正常了。按這樣的方式來理解,如來後來給孫悟空以改過自新的機會,可以看做是社會給予他改過自新的機會。如來封他為鬥戰勝佛,是社會對悟空功績的承認和肯定。這樣理解,整個西遊記的大故事似乎也很合理。
個人與社會之間並不存在鬥爭,但是社會中的個人群體之間卻存在鬥爭。也就是說,是一群人與另一群人在鬥爭,而不是一個人在與整個社會作鬥爭。個人是社會的一分子,他不能反對整個社會。社會與個人的對立是想象的對立。從這種意義上說,孫悟空永遠也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大鬧天宮時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五行山下就在如來佛的手掌心中;西天取經也沒跳出如來佛的手掌心;成佛後更在如來佛的手掌心中。
悟空與沙僧的關係(1)
取經隊伍內部利益分析
在前往西天的路途上,取經隊伍內部出現的一些利益分歧,以及這些利益分歧的最終解決,是集團內政治中的一個重要問題,但它容易被人們所忽視。本章對這方面的問題進行分析。我們將把重點放在悟空與取經隊伍內其他人的關係上。我們首先從相對簡單的悟空與沙僧之間的關係入手,然後討論悟空與入戒、唐僧的關係。
◆沙僧的利益格局
分析悟空與沙僧的關係,首先要考慮沙僧的利益格局,分析沙僧的利益所在,以及他能夠做出的選擇。
沙僧是什麼來路呢?當取經隊伍來到流沙河時,沙僧對自己的身份進行了比較詳細的介紹:
自小生來神氣壯,乾坤萬里曾遊蕩。
英雄天下顯威名,豪傑人家做模樣。
萬國九州任我行,五湖四海從吾撞。
皆因學道蕩天涯,只為尋師遊地曠。
常年衣缽謹隨身,每日心神不可放。
沿地雲遊數十遭,到處閒行百餘趟。
因此才得遇真人,引開大道金光亮。
先將嬰兒奼女收,後把木母金公放。
明堂腎水入華池,重樓肝火投心臟。
三千功滿拜天顏,志心朝禮明華向。
玉皇大帝便加升,親口封為捲簾將。
南天門裡我為尊,靈霄殿前吾稱上。
腰間懸掛虎頭牌,手中執定降妖杖。
頭頂金盔晃日光,身披鎧甲明霞亮。
往來護駕我當先,出入隨朝予在上。
只因王母降蟠桃,設宴瑤池邀眾將。
失手打破玉玻璃,天神個個魂飛喪。
玉皇即便怒生嗔,卻令掌朝左輔相。
卸冠脫甲摘官銜,將身推在殺場上。
多虧赤腳大天仙,越班啟奏將吾放。
饒死回生不典刑,遭貶流沙東岸上。
飽時困臥此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