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的電影。
在我的心目中,我不理什麼所謂的商業電影,藝術電影。
只要是“好”電影便是好作品,不論是商業還是藝術。
但你讓我選,我還是比較喜歡大家定位的“商業”電影,因為這比較接近大眾,而且辛辛苦苦拍一部電影,我當然是希望(大家)也會看,而不只是一部很藝術,藝術到只有少數人懂得欣賞的東西。
而且再藝術的電影,也有商業上的計算,這個世界上,應該沒有一個老闆會投資到一部零回報,不賺錢的藝術電影吧?
”假如我們僅僅看到劉德華組建的天幕公司,不是虧本就是打官司,那就大錯特錯了。
從票房上看,天幕拍攝的大部分電影是沒怎麼賺錢,但是,它為一些新導演、演員在藝術上尋求發展和對電影方面的探索,卻是功不可沒。
關於這方面的內容,將在後面的章節裡作專門介紹。
從起初為迴避黑社會的糾纏,到拍一些自己想拍的電影,再到為香港電影發展之路的探索、為新導演演員的“搭橋鋪路”,天幕公司一路走來,有過成功的喜悅,亦有過虧蝕的失落,但是,天幕公司從掛牌至今,劉德華都不後悔,因為,作為演員,他付出了無數的精力和汗水,換來了事業的成功;作為老闆,他用十多年的虧本經營交付學費,探討並實踐著自己當初投資拍電影的心願:做自己想做的;拍自己喜歡的!
5。“天幕”後面的“天幕”(6)
無論是“天幕”還是“Focus Film”(映藝),公司名字改了,劉德華創辦公司的初衷沒有變。
不止沒有變,隨著劉德華個人素養的不斷提高,這“初衷”,亦逐漸上升為一種境界。
6。再見,“劉德華”(1)
“我的目標是一直演戲到五六十歲,所以我一定要求變。”
“研究劉德華的其中一個理性模型,便是把他的演出生涯和香港電影發展排列比讀,由於他的多產、他的明星魅力,以及和主流電影型別的密切關係,不少論者都不難同意他多年以來一直是本地電影票房保證的影星之一。
說劉德華與香港電影同呼吸,不是作為一個香港電影發展興衰的解釋來接納,而是作為一個論述的參考,提供一個觀念的遊戲平臺。”
著名影評人朗天如是說。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香港電影走入低迷,很多大明星都沒有拍什麼片子,或者去了美國。
劉德華卻一直不離不棄。
那段時間,因為劉德華的存在,給了香港電影界人士精神上的安慰。
然而,僅僅“安慰”是不夠的,必須闖出一條新路,讓港片逆境重生。
這種願望使劉德華對自己曾經千篇一律的江湖形象越來越不滿意,更不甘心跟著逐漸步入衰弱的香港電影業一起完蛋,於是,劉德華決心跟過去的“劉德華”說再見。
其實,劉德華早在他加入無線藝員訓練班的時候,就對自己將要走的這條路有一個很清晰的思考,他總在心裡想,自己是要當一個很紅、有很多Fans的偶像,還是當一個有很好演技的演員?
現在看來,他選擇了後者。
影評人朗天這樣分析:“對應香港影業逐漸走下坡路,加上劉德華的年紀漸長,深情爛仔的故事開始出現了‘夕陽無限好’的慨嘆。
於是,《龍在江湖》(1998)、《賭俠1999》(1998)的劉德華在消失的邊緣留下最瀟灑的姿態;相比於《賭城大亨》的意氣風發,《龍在邊緣》的飛龍已經面對末路降臨的氣息。”
這是不是劉德華下決心跟過去的自己說再見的重要原因?
跟“劉德華”說再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為此,他付出了超級努力。
他專心一意地走出去,放下架式,嘗試各種不同型別的角色,去尋求各種不同的“劉德華”。
這種180度的轉彎和突破,等於為他自己的演藝生涯殺開一條血路,讓意志和智慧都在此中經受考驗。
《暗戰》、《孤男寡女》、《瘦身男女》、《全職殺手》、《無間道》、《大隻佬》、《天下無賊》……
此後,我們看到一個完全不同於從前的劉德華。
對於劉德華的轉型,導演杜琪峰曾有評價:“我覺得他的轉變是在拍《暗戰》的時候開始的,我們商量過好不好用不同於以往的演法去演繹,他答應去嘗試,其實他付出了很多,才能衝破這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