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75部分

一個月(時間由星球條件而定,地形越複雜,水資源和礦物資源越少,所需的時間也越長),殖民包就會擴充套件為一個直徑50公里的殖民地城市,並且建好防護罩和最初級的能源、水電礦物設施。殖民包新建的城市裡幾乎是一片空白,後續的城市建造還需玩家自行完成。

大氣產生裝置,價格150億資源,該工具的原理是分解行星內部的岩石,釋放出大氣,使得大氣濃度增加。注意,大氣產生裝置需要消耗能源,系統出售的商品自帶一部分能量晶體,只能產生一顆中等行星所需20的大氣,如果大氣濃度還不夠,那麼需要新增能量晶體繼續產生。行星質量越大,所需的大氣也越多。另外要注意,如果所殖民的行星太小,那麼由於引力不足,釋放的大氣很可能會逃逸出去,如果要維持大氣,就要每隔一段時間繼續補充能量,繼續產生大氣以維持氣壓。

大氣吸收裝置,價格150億,該工具的原理與大氣產生裝置正好相反,它能吸收大氣,將氣體與其他礦物結合起來,固化成岩石儲存。例如,二氧化碳可以固化成碳酸鈣,或者有機物,但兩種方法都有侷限性。固化成碳酸鈣需要鈣元素,鈣含量不足時就無可奈何了,固化成有機物需要水,更需要大量的能源。當然,最好還是把二氧化碳分解成氧氣,剩餘的碳可以和氫、氧元素形成有機物,這就像光合作用一樣。這種方法也需要大量的能源。又例如,氨氣可以分解成氮氣,剩餘的氫可以與氧結合成水,這個過程還可以釋放能量。有些星球上蘊含大量的甲烷,那麼就可以轉化成有機固體和水。至於一些行星的大氣中含有一些有毒物質,如二氧化硫、硫酸、氯化氫、二氧化氮、硫化氫,則需要淨化處理。

實際上,行星大氣的處理是一項複雜的工程,要因地制宜,綜合考慮。例如一顆行星上的大氣是“還原性氣氛”,上面含有大量的甲烷、氨氣和氮氣,但缺乏氧氣,而且氣壓偏低,那麼就應該一面從地下岩石中釋放氧氣,一面處理掉這些甲烷和氨氣,固化成水和有機物,另外剩餘一些二氧化碳和氮氣。由於還原性氣體與氧氣的反應會釋放能量,所以可以利用這部分能量彌補分解岩石的消耗,這樣會比較節省。這樣處理下去,最終把大氣調節到合適的濃度和成分。處理大氣不能一刀切,否則就算氣壓調節合適,最後也不適宜人類生存。

除此之外,利用植物、微生物來處理大氣也是一個好辦法,這樣處理的大氣更健康,更節省,更適合人生活,但缺點是耗費時間太長。

熱光束裝置,價格150億。將該裝置放在寒冷的行星的軌道上,環繞行星飛行,然後發出紅外線,加熱行星表面。原理很簡單,但缺點也很明顯,就是耗費鉅額能量。系統建議把這種裝置與大氣產生裝置結合,可以一邊適當排放溫室氣體,一邊加熱行星,這樣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當然,決定行星溫度的根本原因仍然是恆星,如果恆星光芒太弱,而行星又離它太遠,那再加熱也是白費能量而已。

冷凍光束工具,價格150億。該裝置要安裝在行星表面,向大氣發出大散射角的冷凍光束,將大氣降溫之後,光束會把吸收的能量排放到宇宙空間中。熱量不可能憑空消失,也不可能自發從溫度高的地方流到溫度低的地方而不產生任何其他效果,這是能量守恆定律和熱力學第二定律的限制,所以冷凍光束的原理也只是讓光子吸收分子熱運動的能量,讓分子冷卻,而光子變得更熱,最後流往別處,因此冷凍光束工具只能裝在行星表面,而不能放在天空中。如果在天空中向地面釋放冷凍光束,那麼只能吸收大氣熱量,而把更多的熱量傳到行星表面,把大地加得更熱,最後只能起到反效果。

以上四種整地工具都只能單一改變引數,而且基本上都要花費鉅額能量,缺點很大。此時,系統還提供了另外四種綜合整地工具,這四種工具的特點是充分利用自然地力量來影響行星。

火流星工具,價格200億,該工具的原理是選擇一些岩石型、金屬型小行星,在上面安裝簡易推進工具,然後用母艦製造一些短距蟲洞陣列,將這些小行星先引到恆星軌道附近。此時,小行星被加熱成火流星,這時再將這些流星引向所需改造的行星,讓它們撞擊行星,提高行星溫度,同時會使一部分大氣逸散,達到減少大氣的效果。實際運用中,最好讓這些火流星一邊環繞行星螺旋式靠近,最後才摩擦式撞擊星球。這樣可以使火流星不斷與大氣摩擦(實際上是碰撞)產生熱量,同時也會讓大氣逸散的效果更強,達到效果最最佳化。

冰彗星工具,價格200億,該工具的原理與火流星類似,只是換成了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