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貌換新顏,一切宛如破殼的雞蛋般,煥發著生機。
葉開站在岸邊碼頭邊,日出東方。(未完待續。)
第二百九十六章 滬寧鐵路
(第一更)
新區已經開工半個月了,施工的聲音,幾乎日夜不停,即便隔著黃浦江也能毫無障礙的匯入耳中,原來那些灘塗亂木已經全然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棟棟工地廠房和建築大樓,廠房周圍的公路網,也在以一種奇蹟般的速度延伸著,工程進展的這麼迅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上層強有力的行政監督。
當然,離真正建成之日,恐怕還有不短的時間。不過,有董事局和招商局在,這段日子葉開也算是清閒了下來。
大的方向已經規定好了,剩下的只是一些具體施工路線和瑣碎事宜,而這些前兩者完全可以包辦,他這兩江總督也不用再過那種事事躬為的日子了,除了對了一些大事拍板之外,更多的就是掂量著手裡的銀子。
而銀子的事,又讓葉開發了愁。
從奕…劻那裡得到了一千六百萬,其中八百萬用於救市,再加上山西銀務總行的六百萬貸款,解決股票危機前前後後花了不下一千五百萬,再加上鑄幣的損耗,兌換的差價補餘,整個貨幣改革又用去了兩百萬,而建設新區的總費用也不下五百萬,而且葉開還要為接下來的新軍籌建留出一百五十萬的軍費,這麼一股腦的算下來,葉開的口袋裡又見底了,滿打滿算也只要兩百萬多一點。
看到呈上來的這些資料,葉開苦嘆了一口氣,不用親力親為固然閒適,但他卻體會到一把花錢如流水的感覺了,而且,這麼多錢他根本不知道具體用處,總不能每一筆都去查查吧?不過,這也沒有辦法,位置越高,由下到上的資訊就會越閉塞,就拿皇帝來說,即便身居九五之位,也不會知道吏部一個小主簿頭天夜裡髒了多少銀子。
這也算是居高位者的苦惱吧。
再者,葉開乾的這些大多屬於基礎設施工程,投資高,收益低,回報慢,所以,短時間內不要想著回本了,而財政困難的現狀也不能得到馬上解決。
唯一值得念想的就只有金融領域了,只要能挺過今明兩年的衰竭期,銀商聯合會就能徹底擺脫過來,而貨幣改革也能走上正軌,屆時兩江的財政恐怕會提高好幾個檔次。
果然,一切都需要時間,一口氣吃個胖子只是痴人說夢,這些時間,可省不得。
想來想去,手中這最後一筆銀子,葉開打算用來建鐵路。
當然,長距離的鐵路幹線肯定不現實,葉開盤算的是在南京和上海之間建一條支線鐵路,一來,南京是江蘇省府所在地,上海是重要經濟港口,兩者同為東南重鎮,打通它們之間的聯絡十分必要,也可以有此加強和內地的聯絡,二來,這段鐵路總里程不到三百公里,建設工期短,相對收益高,客運量極大,參考同一時代的其他鐵路建設速度,滬寧鐵路完全可以把工期定在兩年內,如果兩頭同時施工,這條鐵路有望在一年內建成,屆時,超過十個小時的船運可以縮短到五個小時。
最重要是新區工廠所需要的原料,基本上都是由內地供應,如果這些東西可以儘快抵達甚至當天抵達,成本將會大大降低。
想致富,先修路,這個道理葉開自然明白,思來想去也逐漸下定了決心。
當然,要想修條鐵路還需懂鐵路的專才,在這方面,蔡乃煌倒是幫了不少的忙,他向葉開推薦了一個人。
呂海寰
這個人葉開卻一點也不陌生。
正是因津浦鐵路貪腐案被革職的督辦大臣呂海寰。
“制臺大人,呂海寰原為工部侍郎,多國駐外大使,後任津浦鐵路督辦大臣,宣統元年因治下貪汙公款被革職,之後就一直寓居上海。”蔡乃煌緩緩說道。
聽到這話,葉開卻低低喃了一聲,一晃快兩年了。
當年,津浦鐵路爆發窩案,軍機大臣那桐奉命查辦,後處置不當引得民怨沸騰,最後活活地被“逼死”,而接替他署理直隸總督的葉開,也由此走上了政壇前列。
這場驚天大案的導火索,自然是呂海寰了,沒想到,他竟然就在上海。
“本督親自去一趟,如果他能當這個津浦鐵路督辦,倒幫了我的大忙。”
如此能人就在眼前,葉開何樂而不為,帶上蔡乃煌等人,下午三點多,一行人到了呂海寰的寓所。
對於葉開的到來,呂海寰格外吃驚,自從丟了烏紗帽後,他一直過著低調避世的生活,兩年來幾乎足不出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