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從南北朝時代,便開始出現了簡體字,到隋唐時代簡化字逐漸增多,在民間相當普遍。被稱為“俗體字”,簡化的原則是約定俗成。太平天國時期,為了提升識字率,在太平天國玉璽及官方檔案都書簡體,後來五四運動的白話文運動掀起了一場文字簡化運動,著名的國學家胡適也不反對。
經過呂布親自編訂的簡化字字典,經過有關人士統計,極大地減少了文字的筆畫數目。原來的繁體字平均筆畫是十六畫,簡化後平均筆畫是十畫。從而極大地降低了記憶難度,經過五年的推行,冀州當地民眾基本上都能看得懂簡體版報紙,也能親手寫書信,很多底層民眾也變得喜歡看書,這樣也極大地推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詩詞歌賦、傳奇小說、出版印刷業、造紙業全部都帶動起來了。
統一了文字為簡體字之後,呂布又統一了書寫,以簡體楷書為標準。
在楷書產生之前,已有大篆、小篆和隸書三種書體。大篆是相對小篆而言的,一般把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統稱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和戰國時期除秦國之外的六國文字。小篆是秦統一中國之後通行的文字,它是以秦國的文字為基礎,參照其他諸侯國文字,為便於書寫而刪繁就簡、規範統一的,這是中國最初的規範化書體。隸書是在小篆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從監獄裡創造出來的字型,故名隸書,將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因為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所以隸書的書寫速度更快。
楷書又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筆畫更簡爽,猶若楷樹之枝幹,故此得名。
當代大書法家鍾繇最擅長楷書,甚至可以說是楷書的創始人,他原是位隸書最傑出的權威大家,所作楷書的筆意,亦脫胎於漢隸,筆勢恍如飛鴻戲海,極生動之致,惟結體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仍存隸分的遺意,然已備盡楷法,實為正書之祖。到了東晉王羲之,將小楷書法更加以悉心鑽研,使之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國小楷書法優美的欣賞標準。
可王羲之是一百年後才出世的,呂布只能用自己破爛不堪的毛筆字來啟發鍾繇,讓他在楷書上能更進一步,果然這開宗立派的大書法家就是不一樣,他竟然從呂布破爛不堪的毛筆字上領悟到真諦,他後來寫得楷書已經無限接近後來的楷書,跟王羲之的楷書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呂布原來跟隨蔡邕學寫字,蔡邕老先生寫的都是小篆和隸書,呂布學了幾年除了勉強能修身養性之外,書法造詣並沒有多大提高,反倒是琴藝有所長進,畢竟彈琴時可以跟蔡琰小師妹談情。
呂布最終發現,他還是習慣楷書,就乾脆不去叨擾蔡老先生,而轉向鍾繇學習楷書,為了學習楷書,呂布還否決了鍾繇由京兆尹升任雍州刺史的任命,改命法衍為雍州刺史,而鍾繇升任廷尉,一邊在朝廷做官,一邊教授呂布楷書。
呂布跟著鍾繇學了幾年楷書後,從臨摹到有自己的風格,費盡了心思,到最後,呂布在書法界也儼然是獨具風格的一代大家,畢竟呂布的書法力透紙背狂放恣肆,有著鍾繇無法企及的霸氣,呂布成了有名的書法家後,也開始熱衷給各種各樣的建築題詞了,而換做之前,他是絕對不敢獻醜的。
簡體字的推廣如火如荼,普通話的推廣也絲毫不慢。
東漢時期的普通話以洛陽話為標準音,洛陽話原是東周通用全國的雅言,《詩經》的語言就是雅言。孔子講學用的就是雅言,而不是魯國方言,孔子成為推廣民族共同語的先驅。
歷史上,魏晉南北朝時,以洛陽語音為標準的通語從中原傳向北方和江左一帶。隋煬帝楊廣以洛陽為首都,把數萬戶富商大賈從全國各地遷徙到洛陽。推廣以洛陽為代表的正音和正語。唐朝時,洛陽話被看作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唐代科舉時賦詩作文也提出了語音方面的要求,即要符合從魏晉南北朝流傳下來的以洛陽語音為標準音的《切韻》的規範。洛陽話和汴京話十分接近,兩地流傳的語音被稱為“中原雅音”,“中原惟洛陽得天下之中,語音最正”。
呂布也不可避免地沿用洛陽話為普通話,他倒是想用北平話做普通話,但是此時的北平人講得方言跟一千八百年後迥然不同。根本不是一脈傳承的,畢竟北平那個地方在歷史上被鮮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滿清人頻頻佔據過,夾雜了太多外來的語音,變異太大了。
因為從東周到春秋戰國再到東漢,大部分時候的官方用語都是洛陽話,所以呂布在推行以洛陽話為標準音的普通話的過程中,並未遇到太大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