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革命尚未到來。新的觀念和新的思維方式仍在研究之中,要科學家們接受、應用並作為他們共同的思想基礎還須假以時日。玻恩後來明確指出,事實上,愛因斯坦理論是如此激進,如此新奇和革命,以至必須“做出相當努力才能很好地消化和吸收”。而且他還提醒我們,“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或願意這麼做”,看來他本人當初是做到了。愛因斯坦革命要求人們普遍接受關於物質世界的全新的思考方式。
1909年美國科學家G.劉易斯和R.托爾曼發表的文章,清楚地說明了接受愛因斯坦假說的實際困難。他們承認愛因斯坦的相對性原理“綜合了大量實驗事實,沒有出現矛盾的反例”,其中他們列舉布歇爾的實驗作為支援這一理論的重要依據。然而,他們在感到相對論基本“原理”這一方面無可挑剔時,也感到另一方面暴露出的問題。例如,“絕對運動無法觀察到”這一普遍原理表示理解時,他們覺得相對於任何獨立觀察者光速不變的原理令人難以接受(米勒1981,251-252)。他們認為,後一原理將導致長度和時間相對性的“奇異結論”,這可能是“基於某種感官心理學上的科學幻想”。
時間一年年地過去,越來越多的物理學家終於轉變了過來。然而,他們當中有許多人只接受愛因斯坦公式,承認“收縮性”是光速不變性引起的空間問題的基礎。但是,他們仍然堅持絕對時間和同時性的信仰(包括洛倫茲在內,見米勒1981,259)。1911年4月,法國物理學家B.朗之萬在波隆那哲學家大會上發表演說,為相對論增添了更為轟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