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頗有分寸。
他心說好啊,從此以後,我就是你的“烏帽子親”了,你就是我的“寄子”了……
話說靠收假子來籠絡部下,這可能是胡俗,漢人中這麼幹的很少。象劉備收劉封為養子,那是正經將其歸入一族,還可能允其繼承家業的(倘若劉禪跟他幾個兄弟不出生的話)。至於董卓認呂布為假子,馬超跟韓遂說你不要兒子了,我當你兒子吧,等等,那幾位全都或有外族血統,或久居羌胡間,故此受其影響。再後來李克用收了“十三太保”,更是徹底的胡人胡俗。
漢人注重血緣傳承,注重本族本姓,幹父子關係往往只是口頭說說,不真改姓的,若改姓則是徹底的依附,等於丟了祖宗,換一個家族,如同贅婿一般,定然遭人鄙視。所以一旦成年自立,往往都希望復歸本宗——比方說何平變成王平。
胡人則不同,對於血緣、族系啥的並不那麼在乎,大族兼併小族,便往往認小族之人為子,以族姓下賜,對方不但不會有啥不滿,反而還會歡欣鼓舞——這說明你把我族當成你自族來看待啦。所以跟漢人(當然是有身份的漢人,不是平頭百姓)說,我收你當養子吧,對方未必樂意——“吾可父事之也,然必不更姓。”要是跟胡人這麼說,以大就小,他們肯定高興啊。
所以當日是勳說想收拓拔力微當養子,詰汾當即贊同,力微馬上就要磕頭——這身份從人質一變為養子,是跳級啊,從今往後。是大人肯定會把我拓拔氏當成他最親密的部屬對待啊!
只是是勳並不打算按胡俗收養子。一則身為漢官而從胡俗。怕會引來不必要的攻訐,二則他也不通胡俗,就怕無法把主動權徹底掌控在自己手中。可惜漢俗中收養子又沒啥特別的規定、禮儀,頂多就是聚飲一次,通知親朋罷了,顯得不夠莊重,沒法給胡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想來想去,突然被他想到日本人了。
日本中世紀大小武士集團。互相結合的重要一法,即為“寄親寄子制”,大武士團就是“寄親”,好比老爹、本家,小武士團就是“寄子”,好比兒子、分家,靠著這種虛擬的親子關係,把人心聚攏在一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跟是勳收服拓拔部,所希望達成的效果是一致的。
日本還有“烏帽子親”的習俗。也就是少年在行“元服禮”也即冠禮的時候,會找一位身份較高之人為其主持。並且最後幫少年戴上代表成年的“烏帽子”。在武士團中,往往是上位武士為下位武士子弟戴烏帽子,成為其“烏帽子親”,也即保護人,並且“賜以偏諱”。基本上等於說,雙方不僅僅結為養父子關係,還同時結成了主從關係。
於是是勳便加以借鑑,只不過用漢家的冠禮取代了日本的元服禮,而且不僅僅下賜一兩個字,乾脆把自己的姓兒都給了力微了,還給起個漢名,定個表字。那麼起啥名好呢?他想到力微的後裔是會建立北魏的(倘若歷史照常發展的話),乾脆,就起“魏”字罷了。
雖說將來曹家也可能建立魏朝,但避諱也從來避不到國名上,漢有許廣漢、吳漢,也沒見勒令他們改名啊。
冠禮、定名、取字完畢,是勳即雙手攙起是魏,笑吟吟地對他說——同時也是向眾人宣告——“吾今為朝廷守牧朔州,欲將州治設於美稷。高闕,汝可願相助為父,以服匈奴乎?”
是魏似乎斜眼瞟了親爹詰汾一眼,但便即便正色答道:“大人之敵,即魏之敵也。請大人將拓拔部眾予魏,魏即統軍自北,大人自南,夾擊美稷,料無不勝之理!”
是勳心中暗笑,就猜到你們想趁機把部眾全都白討回去,不過嘛,我還有驚喜給你們。當下拍拍是魏的肩膀,左右望望:“吾兒所言,頗雄壯否?”眾人急忙附和:“有使君這般虎父,斯有虎子也。”是勳捋須大笑,隨即對是魏道:“拓拔部小弱,恐難與我夾擊美稷——吾今不但歸汝部屬,並與良馬、牛、羊各五千,一應軍器、甲杖。吾兒努力,毋負為父之望也。”
詰汾、是魏喜出望外,急忙拜謝。旁邊兒竇賓等人卻不禁面部肌肉抽搐,心說我們拿來贖人的畜牲,誰料轉頭就讓漢人送給拓拔部啦……詰汾真是因禍得福!竇賓見機最快,趕緊邁前一步表態:“小人亦願臣服於漢,獻子為質。”
是勳冷笑搖頭:“不必了,佳兒又何須多也。”頂得竇賓面孔通紅,差點兒下不來臺。隨即就聽是勳又說:“前汝等五部攻我,今拓拔以與我結親,汝三部不日便將贖回。其餘一部……何名也?”
他這是問那倒黴戰死的鮮卑大人所部,詰汾趕緊提醒:“達奚氏。”是勳點頭:“吾將達奚氏之殘部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