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部分

送給汪精衛,因高在報告中寫有“日本希望汪先生出馬”字句,周佛海徵求汪精衛的意見:“在呈送蔣先生以前要不要把這段刪去?”。汪精衛則說“沒有關係,他不是那種斤斤計較的人”。蔣介石看完高宗武的報告後,轉交行政院副院長兼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長張群,並囑咐張群看完後轉交汪精衛,他不知道汪精衛早已看過。過了三天蔣介石忽然大發雷霆:“高宗武是個混蛋。誰讓他到日本去的?”

不過蔣介石仍然沒有深究高宗武私自赴日談判一事,這使周佛海更加敢於放手進行“和平運動”。不久高宗武因肺病復發住院,周佛海改派軍委會政略部秘書主任梅思平接替高宗武進行秘密談判。1938年8月29日至9月4日,梅思平與近衛首相的私人代表松本重治在香港進行了五次談判,初步確定了日本政府以“不要領土,不要賠款,兩年內撤軍”為條件,支援汪精衛搞和平運動。梅思平將日方的內容轉交汪精衛,汪精衛同意在此條件下出馬主持和平運動。

1938年10月22日,汪精衛與周佛海、梅思平、陶希聖、陳壁君等人秘密召開會議,討論和平運動的具體計劃。當時他們計劃的“和平運動”分五個階段:一、汪精衛離開重慶,在外地宣佈下野,脫離國民政府。然後日本政府立即發表宣告,提出不要領土,不要賠款,兩年內撤軍的條件,倡議與中國進行和談;二、汪精衛以個人身份發出響應日本政府的和平倡議,建議國民政府接受日本的條件和平停戰;三、雲南等地的地方實力者通電響應汪精衛的和平號召,在雲南等日軍未佔領地區建立新的獨立政府;四、日本承認新政府並與新政府進行和平談判,日軍撤退回長城以北,將日軍佔領區轉交新政府;五、新政府統一全國,實現中日兩國間的真正和平。

汪精衛當初的這個和平計劃是在日軍未佔領的地區建立新政府,然後新政府接收日軍撤軍後的佔領地,在不割讓領土、不賠款的條件下和日本實現和平。如果這個計劃能夠實現,對於中國人來說還是有相當的可接受性,汪精衛未必被國人責罵為賣國者。但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汪精衛的和平計劃和他當初的設想出現了很大的偏差,汪精衛自己也成了犧牲品。

1938年11月3日,日本政府發表第二次對華宣告,提出只要國民政府更變人事組織,日本就可以與中國進行停戰談判。日本所說的“更變人事組織”,就是指蔣介石下野。11月16日,汪精衛和蔣介石一同吃飯時,勸蔣介石下野促成中日和談。汪精衛說:“使國家民族瀕於滅亡是國民黨的責任,我們應迅速聯袂辭職,以謝天下。”蔣介石則反問汪:“我們如果辭職,到底由誰負起政治的責任?”兩人進行了激烈地爭辯,最後蔣介石說:“說什麼都是一樣,我們不必再爭論了。我已經困了,要睡覺去了”。於是蔣介石將汪精衛一個人棄置不顧,自己回去睡覺了,這也促使汪精衛最後下定離開重慶的決心。

汪精衛和平計劃的第一個關鍵問題是要得到雲南政府主席“雲南王”龍雲的支援。汪精衛派陳璧君找龍雲秘密商談和平計劃,龍雲對蔣介石改編他的軍隊,呼叫雲南的物質,削弱他的勢力耿耿於懷。龍雲對陳璧君說:“汪先生是黨國元老,在國內外聲望極高,只要他登高一呼,應者必然雲集於他的旗幟之下。蔣介石一貫陰險奸詐,排除異己,所以汪先生髮動和平運動、另立新政府是天經地義之事。除了共產黨和馮玉祥等少數人之外,都會擁護汪先生出來倡導和平事業,在國際上也會得到許多國家的支援。”

有了龍雲支援和平運動的許諾,下一個問題就是日本是否承諾寬大的和平條件。1938年11月12日,汪精衛派梅思平、高宗武等人為代表,日本派影佐幀昭、今井武夫等人為代表,在上海虹口公園附近的“重光堂”舉行最後談判,雙方經過8天的討價還價,最後達成了所謂“重光堂協議”。(一)締結華日防共協定,內蒙為特殊“防共”地區,日本在“防共區”駐兵。(二)承認(預設)滿洲國。(三)日本廢除在中國的治外法權,歸還日本的在華租界。(四)華日經濟提攜,在開發利用華北資源方面,為日本提供特殊方便。(五)補償因事變而造成的在華日本僑民所受的損失,日本不要求賠償戰費。(六)恢復和平後,日軍在兩年以內撤軍。

另外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就是日本軍方對中國分而治之的戰略。日本軍方感到一個統一的大中國對日本總是一個威脅,最好的消除中國威脅方法就是把中國分為數個國家“分而治之”。日軍先在東北製造了一個滿洲國,又於1937年12月在華北製造了一個以王克敏為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