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露梁海戰爆發了,兩萬精銳日軍葬身大海。作為勝利的祭品,李舜臣也中彈壯烈戰死,留下了那句“戰方急,慎勿言我死,毋令驚軍”的著名遺言,迄今每個韓國小學生都會背誦他的這句話。而他的靈魂則從此成了這片海域乃至於朝鮮半島的守護神。在三百多年之後,日俄戰爭的最後一場大戰役——對馬海戰前夕,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東鄉平八郎還祭奠過李舜臣這位抗日英雄,祈求他保佑自己贏得海戰的勝利:按照當時日本人的宣傳,日俄戰爭是黃種人對抗白種人的種族之戰,任何黃種人都應該站在日本這一邊,朝鮮人自然也不例外……不知李舜臣若是泉下有知,該會對此露出怎樣一副囧囧有神的表情。
巴頓將軍曾經說過,對一名戰士而言最幸運的事,莫過於在最後一場戰鬥中被最後一顆子彈打死。對李舜臣來說,能夠在最後的露梁海戰時戰死,未必不是一種幸運。否則的話,以他的耿直個性和朝鮮李朝的黨爭劣根性,假如活到了戰爭結束後,很難說最終下場如何。但隨著他的戰死,“李舜臣”這個名字卻從此晉升神座,再也不容任何屑小之輩隨意玷汙了——所以說,一個天才,既要生而逢時,也要死而逢時。
同樣的道理,一本好書不僅要在合適的地方開場,也應當在合適的時候結束,才能避免畫蛇添足——《竊明》之所以在最壯烈的遵化戰役戛然而止,結束在最璀璨的一幕,大概也是出於同樣的考慮吧。
310。第310章 ,崇禎四年的二十七個瞬間(一)
第一章,崇禎四年的二十七個瞬間(一)(羊年第一更,新年不斷更,求票票鼓勵!)
第一個瞬間:崇禎皇帝的憂鬱
崇禎四年十一月,北京,紫禁城,深夜
十一月份的北京城,已是到了一年中極寒冷的的時節了,本來已是極冷了,這些年天象又不好,夏日裡連月不雨也屬尋常,這冬天自然就更加寒冷了,滴水成冰也不是說說的。全城街道上一片冷清寂靜——北京城是有夜禁的,初更後一般人就不可在街頭出行了,否則被五城兵馬司的差役給捉了去是要挨罰的。
而作為大明帝國的核心中樞所在。紫禁城內的規矩更是森嚴,各處宮室的大門一律緊閉不說,就是火燭也大都熄滅,紫禁城中黑壓壓一片,唯有乾清宮一帶依然燈火通明——這裡便是明朝皇帝日常辦公和起居的地方,當今天子朱由檢極其勤政,像這樣批閱奏摺工作到深更半夜乃是常事。外面雖是深夜苦寒、冷風刺骨,卻仍有許多太監侍衛昂首站立於宮室外廊兩側,隨時等待裡面一聲呼喚,就能馬上為之四處奔走。
此時的崇禎皇帝朱由檢虛歲剛剛過二十二歲,登基即位已有四年,雖然在後世的歷史書中他是個悲劇人物,但在當時,尤其是剛剛登基為帝那幾年,朱由檢在朝堂和民間的聲望還是非常高的,以至於被吹捧為“聖人出”——想想看,從他的曾祖父嘉靖……甚至更早一點的正德開始,明帝國連續若干代皇帝,按照東林黨一干文人的記載,居然沒一個是精神正常的:要麼是酷愛遊山玩水外帶封自己做大將軍;要麼一心修道求長生;要麼就是幾十年不上朝,還專門跟大臣對著幹;再或者就是個吃丹藥吃死了的短命鬼;到上一代的天啟皇帝則還要更誇張:居然不管朝政,把一切政事委於親信太監之手,自己專愛做木匠!
相比之下,當今的崇禎天子朱由檢不好色,不懈怠,每每處理國事到深夜,雖然成效具體如何,在短時間內似乎還看不出來,可光是這份勤勉姿態,也足以讓受夠了懶惰皇帝的大臣們激動不已了——他們這些“賢良忠臣”們熬了好幾十年,總算攤著一個“敬業”的皇帝啦!
更何況,這位年輕的崇禎皇帝在上臺之後不久,便無聲無息解決掉了權勢滔天的九千歲魏忠賢,手段乾淨利落,給滿朝士大夫出了一口惡氣,怎麼看都像是個有能力,有魄力的中興之主。
掃清邪惡的閹黨之後,這位少年天子又組建了一個全新的東林黨內閣,讓朝廷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眾正盈朝”之景象。還撤銷掉了東廠這個特務機構,以此來表示對東林君子的道德操守的全方位信任。一時間贏得士林一片讚譽,稱其為堯舜再世……雖然“眾正盈朝”的大明朝廷這兩年似乎沒出現什麼盛世景象,反倒是天災不斷、邊防崩潰,連續被東虜打到北京城下,陝西、山西一帶的流寇也是越鬧越兇,給皇帝的聲望稍微帶來一定影響。但靠著士林的竭力吹捧,這位皇帝的“英主”光環暫時還沒有完全褪色。
不過,即便如此,眼下的崇禎皇帝也已經過得十分愁苦,雖然還是一個才二十多歲的青年人,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