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ry)。廣州太平洋影音公司1985年引進大陸發行。這是迄今拍得最好的一部李小龍傳記故事片。
1986年12月,灕江出版社出版了由李小龍生前友人、美國影評家布洛克著、高原編譯中國大陸首部李小龍傳——《功夫巨星》(THE LEGEND OF BRUCE LEE)。
1988年2月,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了國內惟一一部由李小龍原著的《李小龍技擊法》(BRUCE LEE’S FIGHTING METHOD)一書的中文譯本。
1998年11月,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由香港龍迷廖錦華先生編著的《寫真李小龍》一書。
2002年1月,香港龍迷廖錦華先生與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再次合作分期出版了一套26卷本的李小龍畫冊《畫說李小龍》,用豐富的圖片資料來紀念李小龍傳奇的一生。
從1990年6月,第一部真正的李小龍電影錄影帶《猛龍過江》在中國大陸發行放映以來,在廣州新時代影音公司、上海音像出版社等機構的努力下,《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死亡遊戲》等李小龍的經典影片開始為大眾所熟知。
20世紀90年代,國內的李小龍與截拳道熱開始走向成熟期此外,各地的龍迷湧現出一批各領風騷的青年截拳道研究家與李小龍專家。如陳琦平、郝剛、朱建華、高鴻鵬、魏峰、肖峰、石天龍、香港的廖錦華等等。1992年,河北的石天龍先生、湖南的郝剛先生分別在河北和湖南開辦了以弘揚李小龍截拳道為旗幟的武術學校和研究會,“南郝北石”的龍迷名號開始叫了開來……
這些自發或有組織的紀念形式,都在寄託著對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龍的無限懷念。李小龍以短暫的生命卻演繹的不朽的傳奇。到底是什麼力量讓李小龍在人們心中擁有如此高的地位和持久的生命力?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靈魂,永生的靈魂,不死的——龍之魂!
一代武學宗師(1)
1961年5月,李小龍進入華盛頓州立大學學習,主修哲學。李小龍最後沒有成為哲學家,而成了武術家。哲學沒有成為他事業上的牽絆,而是將他對武術的見解提升到了哲學的高度。
1968年,李小龍和朋友開車在路上飛馳的時候,閒聊到了最具突破性和破壞性的西洋劍。李小龍突然茅塞頓開,他說:“依我看來,這種劍術最有效,最見破壞性的技巧可能是‘截擊’!”所謂截擊,就是面對對手的攻擊不躲閃而是直接發出攻擊,這種以攻代守的思路確立了“截拳道”的基本思想。但在“截拳道”的名稱確立並實踐一段時間以後,李小龍的武術和思想有新的境界,他一度對自己的武技命名為“截拳道”而後悔。他覺得“截拳道”可能會變成一種限制,一種侷限,所以他一再強調“截拳道”只是一個名稱,他經常說:“當你完全明白搏擊之道時,你便會知道搏擊中是沒有一種‘型’或‘式’。”他也告訴人們:“截拳道只是一個名字,僅是武技系統的代號,請不要在這個名字中鑽牛角尖!”這種哲學上的否定之否定和名實思辨確實是一般的武術家所難企及的。李小龍因此也成為了一代武學宗師。
一般的武術者,能將實踐與理論聯絡到一起已屬不易,能將理論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再運用到實踐裡,更是難上加難。在李小龍看來,修練功夫的目的不是致力於擊破石塊或木板,他更關心的是用它影響自己的整個思想和生活方式。僅僅學習某門派或者某人的武術技巧,即使發揮至極限,也不是真正的搏擊。成熟的武者應該能自我達到最深的覺悟,而不是做觀念上的俘虜。如果隨著傳統模式走,那人就只能生存在傳統的陰影下,瞭解的只是老套的路子,而不會了解自己本身。
隨著時間流逝,英雄人物也和普通人一樣都會死去,會慢慢地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李小龍之所以能長存於人們心中,就是因為他不同於中國的傳統武師。傳統武師對武道要義秘訣守口如瓶,秘而不宣,即使在性命攸關的非常時刻也很難將其所有傳授給弟子。而李小龍卻不然,他不但廣收門徒,而且不惜採用最有效的現代傳播——電影媒介來弘揚他的武道哲學,來宣傳他的截拳道。
所謂截拳道,從字面上講,就是截擊對手攻擊的方法。截拳道“沒有形式”,它自稱是“無型之形,無式之式”。所以截拳道的宗旨是:“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李小龍反對花拳秀腿式的招式,他最崇尚的就是直接的攻擊。他提倡速戰速決,最好是一出手就能擊倒對方,速度是搏擊的致勝之道,惟有快,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