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面上看來是規勸孫策“優賢禮士”,實際上吳夫人這話的重點是:“今日殺之,則明日人皆叛汝”!
為何這麼說?如果魏騰不是世家大族,就算他再怎麼剛毅不阿,盡忠職守,殺了也就殺了。正因為魏騰出身於江東世家大族,殺了他的話,讓其他的世家大族怎麼看?怎麼自處?讓那些江東百姓怎麼想?所謂明日人皆叛汝就不是一句空話,而會變成事實了。
不知道孫策是不是因為這件事而改變了對江東世家大族的態度,但他臨死之際將善於為人處世,和江東世家大族開始勾勾搭搭的孫權立為接班人,實際上已經表明了他的轉變。
當初不管是在袁術麾下還是自己橫掃吳會之時,孫策殺起江東的世家大族豪強那叫一個乾脆利索,毫不手軟。
所以這種聲望,也是世家大族的保護傘和軟實力。對此鋒利的屠刀是沒有太大作用的,否則只能激起民變和連綿不絕的反抗。不過劉琮也沒打算任其發展,因為他知道這些世家大族看似是攀附在自己這棵大樹上的柔軟藤蔓,但若是時機成熟,早晚有一天會發展成為支強幹弱,藤蔓收緊勒死大樹……
用這麼多手段和權謀,劉琮並沒有什麼心理障礙。正如當年蒯越對劉表所言:“治平者先仁義,治亂者先權謀。”如果不提前佈局,暗中施展手段,等到積重難返之時,再想改變就難上加難了。
而且劉琮很清楚,這只是自己剛剛平定江東,那些世家大族和豪強的利益還沒有完全和自己捆綁在一起,實際上完全捆綁也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這句後世明言劉琮在這個世界雖然從未宣之於口,但內心何嘗敢忘?他所能做的,只是不斷給予跟隨自己的人以希望,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滿足他們的各種需求。
後世曾經有人把這個時代中形形色色的人分為了四種:
一種是西漢人,兢兢業業在個人德行的完滿上,無可指摘無可挑剔,卻不合時宜。譬如鄭玄。
一種是東漢人,瀟灑華美,相信盛世的輝煌可以重塑,舊世的種子還能長成參天大樹。譬如荀彧。
還有一種是亂世人,穿透暮氣深沉,摧枯拉朽般踏碎冢中枯骨,開闢新天新地。譬如曹操。
最後一種是苟且人,順應大浪載沉載浮,沒有自己的信念與堅持,抓緊機會恣意狂歡。譬如孫權。
劉琮自認為自己有信念,那就是結束這個亂世,自己也有堅持,所以絕不會放任自己。或許,自己和曹操才是同路人吧?至於劉備,那是為大漢落幕拉下最後一道帷幕的悲情英雄,或者說,是東漢人與亂世人的結合體吧。
其實便宜老爺子劉表,也算的上是東漢人。如果早生五十年,在太平治世,劉表想必可以作為一代名臣,輔國理民,造就繁華盛世。而一個不曉軍事胸無甲兵的中年書生,在亂世又能怎麼樣呢?他的心機與權謀,並不適合在這樣殘酷的亂世中與群雄逐鹿中原,爭霸問鼎。客觀的說,他仍然是當之無愧的荊州牧,有自知之明的軍閥,標準的儒學士人,最後的守土名臣。
對於江東世家大族暫時的妥協,換來江東地區的和平穩定,從而迅速將江東地區的人力物力轉化為爭奪天下的實力,這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所應當做的。除此之外,多餘的殺戮、搜刮以及顯示肌肉的武力都是沒有必要,甚至會起到反作用。
劉琮一直堅定的認為,這個時代最大的矛盾不在於誰是保皇黨誰是造反派,而是世家和寒門的鬥爭,是莊園經濟和小農經濟之間的殊死搏鬥,是誰更能代表先進的生產力,從而獲得更多的資源,積累更強大的實力。
之所以有這樣的認識固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後世的影響,但其中也有他來到這個時代後,所見所聞,所思所想。
即便如此,劉琮也沒有想過攀科技樹什麼的。他有這個自知之明,弄個馬鐙馬蹄鐵什麼的可以做到,搞一套適合於這個時代又超越當下的科技體系,不是他拍拍腦門就能搞定的。
世家和寒門的鬥爭在原本的歷史上,最終以世家的勝利告終,也因此使得莊園經濟大行其道,一直延續到魏晉南北朝,並形成了門閥政治。之後隋朝開科舉,到了唐朝中葉仍然沒有完全消滅門閥的影響。
那麼莊園經濟是否就比小農經濟代表了當下的先進生產力呢?在劉琮看來未必。形成歷史上的結局是有許多必然性,但不可否認正是在這個亂世之中,世家大族透過獲取政權確保了莊園經濟的延續和發展,但如果不是原來的歷史呢?
如果沒有三分天下混戰百年,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