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微笑道:“是元直兄每個月都使人送來各地要聞,我不過是謄錄而已。”
“賢弟在南陽也有兩三年了吧?卻不知對南陽新政,有何看法?”劉琮瞟了眼几案上的《南陽策》,誠懇問道。此次在回襄陽之前來見諸葛,他本是早就計劃好的,然而諸事纏身,一直拖延到今天才得以成行。除了來看看諸葛亮的近況,再就是加深下彼此的瞭解和感情,別不小心被劉備那廝鑽了空子,到時候自己可沒地方哭去。
諸葛亮沉吟片刻,望著劉琮說道:“南陽諸策,在前兩年流民大舉內遷,局勢尚不穩定之時是好的。但如今百姓樂耕、士卒用命,有些條令,便顯得過於苛刻了。”
這個問題杜襲和裴潛等人也向劉琮提到過,特別是主管刑法的司馬芝,屢次向劉琮提議,根據實際情況對那些法規法令加以調整。只是這些事還在摸索之中,尚無定論,但可以確定的是,很多政策都將做一些調整,以適應當前的形勢。
對於諸葛亮能如此迅速抓住要害,劉琮心中很是欣慰,看樣子他平時也沒少關心時事,並非是那種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書呆子。
得知太守府屬官已經開始準備調整各項法令,諸葛亮頗為好奇,詢問之後提出了不少建議,劉琮聽了細細琢磨,心中暗記。這次來臥龍崗,他只帶了劉虎和另一個親衛,禰衡因有別的事未能同行。
如果說上一次與諸葛亮談論的內容還非常寬泛,現在兩人的話題,則更多的集中在政務和軍事之上。南陽新政中關於青壯編練為兵,農時種田,閒時練兵的政策,讓諸葛亮讚不絕口。而高橋馬鞍和馬鐙、馬蹄鐵的大量使用,則讓諸葛亮看到了騎兵迅速成型、快速補充的可能。
和聰明人談話,的確是件令人非常舒暢的事情,很多東西劉琮一說,諸葛亮便能馬上明白,少費不少口舌。
不覺天色向晚,諸葛亮讓僕人端上飯食,對劉琮笑道:“鄉間粗鄙,但為果腹。仲懷兄請用。”
劉琮也不與他虛套,端起碗就吃,席間兩人都不言語,待用罷晚飯之後,劉琮一邊小口啜著滾燙的熱湯,一邊對諸葛亮問道:“劉豫州前日已到南陽,孔明可曾知曉?”
“哦?已經到了?”諸葛亮抬眼看看劉琮,笑道:“他卻來的倒快。”
“不知孔明賢弟,如何看待這位劉皇叔?”劉琮放下陶碗,目視諸葛直言問道。
諸葛亮略一思忖,沉吟道:“此人知名天下,有英雄之稱,據說乃是仁厚君子,不過也有人說他虛偽狡詐,善於偽飾。眾說紛紜,不一而足。至於到底如何,或者要當面見了,才能有所判斷。”
劉虎在一旁聽著心中暗道,說劉備虛偽狡詐,善於偽飾的人,正是坐在你對面的我家主公啊。
而劉琮聽了,只是淡然一笑。其實現在他並不是真的擔心劉備會來三顧草廬,即便在歷史上,那也是幾年以後的事情。如今諸葛亮的名字,還只是在小範圍內為人所知,而且他今年在多大?實際上才十八歲而已。
想到諸葛亮的年齡,劉琮便有些好奇,看著他問道:“孔明賢弟可曾定下婚事?”
諸葛亮詫異地搖了搖頭,不明白劉琮為何會突然想起來問這個問題。
看來他未來的老丈人還沒有向諸葛提出嫁女之事,劉琮不想多說什麼以免節外生枝,便笑道:“如今你也到及冠之年,所以才會有此一問。”見諸葛不以為意的擺了擺手,劉琮便說起另一件事:“賢弟對機關之法頗有心得,有沒有想過造一種能夠連續擊發的弩?”
劉琮知道“諸葛連弩”應該是諸葛亮到益州後才發明的,但現在不妨提上一提,若是能早些出現,當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荊州軍的戰力。
“仲懷兄說的是連弩吧?”諸葛亮果然很感興趣興趣,對劉琮說道:“據亮所知,楚國便曾有齊發二矢、三矢的連弩,此國之精器、軍之要用也。若是有所損益,則一軍可當三軍,誠可一試!”
其實之前劉琮也動過念頭自己研製,但畫了幾張草圖,被賈詡知道後,鄭重勸道:“都督帥三軍、統六率,當著眼於天下,查風雲之際會、觀天地之變化。上體天心,下察民意,內理軍務、外聯盟友,何埋頭做匠乎?”
劉琮當時還有些不服氣,心想若不是自己改造出霹靂車、神弩車、拍杆等軍械,何來數次大勝?然而賈詡卻道:“都督以前無人才可用,自然要事必躬親,然則如今都督麾下難道就尋不出能工巧匠?人主之體固不可代下司職,但擇人委任,責其成效,賞罰必信,誰不盡心?況今日之局勢,與之前已大不相同,都督不可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