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借了7萬貫。錢不是白借的,假以時日蔡公仍需還予奕。可蔡公又還不起,那該怎麼辦呢?”欒奕自問自答,“答案很簡單。但凡閱讀蔡公所著之書者,在某種程度上就等於接受了您的教誨,成為了您門下之徒。徒兒替師傅歸還債務天經地義,是也不是?”

蔡邕聽到這裡,耷拉著的眼皮猛地圓睜起來,露出一副震驚模樣連連點頭。暗暗自責:自己怎麼沒有想到這一層。

“奕再換一個角度解釋給您聽。”說著,欒奕從餐桌上取來竹筷數根。從中取出一根,雙手緊握兩斷猛然用力。竹筷應聲而斷。接著又同時握住五根竹筷,再次用力掰折,卻使出吃奶得勁兒咬牙切齒未見寸功。“蔡公可看出什麼來了?”

其實無需多言,從蔡邕的表情欒奕就能看出他已經明白了自己的意思。欒奕也不等蔡邕作答,便自顧自接著道:“一根筷子經不得人折,五根筷子卻如此堅挺。同樣,一個人拿不出7萬貫,可若是百人千人甚至萬人共同出這筆錢呢?一萬套,平均每套不過7貫而已,大漢有的是家庭拿得出這樣一筆錢。蔡公,您可明白我的意思?”

“你是說?”蔡邕嚥了嚥唾沫,“你是說出7萬貫錢印1萬套書賣給1萬個士子,相當於1萬個士子每人出7貫錢,集結到一起印1萬套書?”

欒奕點頭不止,“然!”

“倒是頗有道理。”蔡邕撫須沉思,糾結不已。身後蔡昭見一向自詡聰明過人的父親竟被年剛8歲的欒奕繞來繞去,繞的暈頭轉向,不由笑出身來。

蔡邕又想了一陣,堅決地說:“如此一說,老夫心中舒服了許多。這豈不等於是天下學子齊心合力,共同為傳揚正解付諸行動了?”

“那是當然!”欒奕輕輕頷首。蔡邕這樣理解也大無不可,每一位出資購買書籍的讀者,都是書籍作者的恩人,其貢獻毋庸置疑。

“那敢情好!”蔡邕不自覺笑出聲來。“既然如此,那便按賢侄說的做。借賢侄錢財來著述,之後再依賢侄意願分享給眾學子。老夫也算了一樁心願。”

欒奕興奮不已,躬身道:“奕敢不從命?”他心裡早就盤算過。蔡邕作為大漢帝國行政中心的經史大家,他著作中所傳遞的資訊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未來朝廷取士的衡量標準。所以,一旦這部書進入市場,肯定會受到士人的追捧。1萬套肯定會哄搶一空的。只要賣出1萬套去,5000貫金燦燦的銅錢兒就算到手了……若是2萬套,天吶……

欒奕不由兩眼放光。恨不得現在趁著夜色就去尋找工匠開工。

事情有了決斷,蔡邕也算了了一塊心病。心情大好,與欒奕攀談的內容便愈發豐富起來。詩詞歌賦無所不含,天文地理無所不包。藉此,蔡邕發現欒奕知識十分淵博,說得很多東西蔡邕連聽都沒聽過,且說得頭頭是道,絕非信口胡說。

蔡邕卻是不知,他雖為大家,智慧超群,但作為出生於公元3世紀的人,論起對世界的認知是無論如何也比不上來自於21世紀的欒奕的。欒奕僅憑藉部分《大百科全書》知識就把他唬的不行,聽得一愣一愣的。

“你是說,我等華夏兒女睫毛直且長是因為華夏之地春冬多風,用以抵禦風沙?”蔡昭一副不可置信模樣。

“然也!”欒奕含笑致意,“兄臺可見過西戎北狄?戎狄之人睫毛多向上翹起,且毛髮豐沛,皆因北地寒冷,用以取暖。這一結果,便是人為適應周邊環境而形成的。”

“當真聞所未聞!”蔡邕唏噓不已,愛才之心不由大盛。猛地轉換話題問欒奕道:“賢侄,汝可有表字?”

“表字?”欒奕搖了搖頭,“奕年方8歲,尚不足獲表字之齡。”

蔡邕笑意融融地輕撫鬍鬚,問:“老夫賜汝表字可好?”

欒奕聞言大喜。在東漢,按理說士子到14歲才能由長輩賜予表字。當然也有特殊情況,比如取得了某種成就,或是得到德高望重者的認同。無疑,欒奕屬於後者,蔡邕便是那位認同他的德高望重之人。獲字之後對名聲的烘托效果顯而易見。“奕……感激涕零!”

“欒奕!出世有異象……奇才無雙……”蔡邕絮絮叨叨思量一陣,“贈字子奇可好?”

“子奇?欒奕,欒子奇?好,甚好!奕……哦不,子奇之大幸也!”欒奕不停作揖致謝。

蔡邕哈哈大笑。接著又跟欒奕聊了一下自己在洛陽的工作,一言一語間,欒奕隱隱透出。老蔡邕這是在告訴自己,他老蔡讀了半輩子書,算是有些收穫。如今印製《鴻都石經》一事,得到落實也就了了一塊心病。唯有一事十分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