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為日本人被佩裡的來訪震呆了的說法不過是一種膚淺之見。關於這個事件,歷史學家塞繆爾·埃里奧特·莫里森評論道:“這件事對日本人來說,就好像聽到宇航員們宣佈奇異的不明飛行物正在從宇宙空間飛向地球一樣。”嚇壞了的德川幕府準備戰鬥,他們藏起貴重物品,驚恐萬狀地召開會議商討對策。但最終他們無可選擇,只有承認美國的軍事技術優勢,井接納了這個代表團。伴隨這次訪悶,佩裡不僅迫使德川幕府與美國簽訂了一系列條約,而且為英、俄、法、德等其他國家敲開了日本的貿易大門。
使這個驕傲的民族蒙受的奇恥大辱最終轉化為強烈的憤恨情緒。日本的一些權勢人物私下裡主張立即與西方列強開戰,但另一些人建議小心謹慎,它們的理由是:此時開戰只會削弱日本而不是削弱外國。持後一種觀點的人們還強調,當局應該安撫這些入侵者,向他們學習,並不動聲色地制定自己的復仇計劃:
由於我們在工業方面還不能與外國人相比,因此讓我們與外國保持來往,並學習他們的訓練方法與策略,當我們把日本各民族團結成一個大家庭時,我們就有能力向海外發展,並把外國的土地賞賜給那些在戰鬥中表現卓著的人們;而士兵們定會爭先恐後地顯示他們的英勇無敵,所以到那時再宣戰也為時不晚。
儘管上述觀點並未公開流行,但將證明是預見性的,因為它們不僅描述了日本將遵循的戰略,而且說出了一些人長期以來形成的思想,他們是從國家而不是從個人的角度來看待生命的。
德川幕府束手無策,決定觀望等待——這一決定等於宣判了德川幕府統治的結束。將軍的妥協姑息政策與他對其追隨者必須盡忠的苛刻要求是如此地格格不人,以致使幕府遭到了許多人的唾棄厭惡,他們把軍需彈藥提供給幕府的鷹派反對者,這些人把將軍對外國人侵者的謹慎反應看成是向外國蠻夷盛頭稱臣。當各藩的反幕力量確信將軍已經失去了統治資格時,他們便計劃結成倒幕聯盟,推翻幕府,奉還大政於天皇。
1868年,倒幕聯盟以明治夭皇的名義取得了勝利,並點燃了一場旨在把一個封建割據的國土變成一個強大的現代國家的革命之火。他們把崇拜太陽的日本神道教提升為國家宗教,利用天皇作為國家的象徵去平定四方,統一列島。新的帝國政府下定決心要對西方取得最後的勝利,便把武士道精神作為全體國民的道德準則。外國的威脅對日本列島起到了一種進一步淨化情感的作用。在以後被稱為“明治維新”,的時代裡,日本全國上下回響著這樣的民族主義口號:“尊王攘夷”!“富國強兵”!
日本人以令人驚愕的高速度使自己在科學、經濟和軍事上躋身於現代社會之中。政府向海外派出最好的學生到西方的大學學習科學技術,並控制自己的工業,去建立兵工廠,還建立了一支由國家徵兵的軍隊以取代地方割據的封建軍隊。政府還仔細研究分析了歐美的國防情況,其中德國的軍事體系最受青睞。但是它的海外留學生帶回國的有關西方技術和防禦戰略方面的知識卻擊碎了日本一直自以為是的軍事優越感,並使它對將來一旦與西方正式攤牌,日本是否必定取勝懷著深深的優慮。
19世紀後期,日本打算在其亞洲鄰國身上檢驗並炫耀它的新武功。1876年明治政府向朝鮮派出2艘炮艦和3艘運輸艦組成的海軍艦隊,井迫使朝鮮政府簽訂了通商條約——這個行動正是當年佩裡強加於日本的行動的翻版。
於是日本在朝鮮問題上與中國發生了衝突。1885年簽訂的條約確認了朝鮮為中國和日本的共同保護國的地位,但在10年間雙方爆發了武裝衝突,當時中國試圖平定受到日本極端民族主義者支援的朝鮮叛亂。1894年9月,在宣戰僅僅6周以後,日本人不僅佔領了平壤。而且在海戰中使中國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規定中國人必須向日本人支付2億兩白銀作為戰爭賠款,把臺灣、澎湖列島和中國東北的遼東地區割讓給日本,並增開4個通商口岸。這場戰爭後來被稱為第一次中日戰爭。
如果後來不是西方列強的干涉,日本或許能夠獲得完全的勝利。戰後日本人得到的最大戰利品遼東半島,最終卻由於俄國、法國和德國三國聯合干涉而被迫歸還清政府。這個行動進一步證明了遙遠的歐洲國家迫使日本就範的實力,但這隻能使日本更加痛下決心要在軍事上壓倒令人生厭的西方人。到1904年,日本的軍隊規模已擴大了1倍,在武器生產方面也實現了自給自足。
這個戰略果然奏效。日本誇下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