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8章 求賢若渴

發表的期刊。

sci論文字身來說,華夏科研工作者大多面臨英語能力匱乏的缺陷。

尤其對於年齡大和專業性強的科技工作者來說,內容不是問題,英語往往成為了制約的瓶頸。

sci論文對華夏大部分科技工作者來說依然是神秘的,難於發表的。

正基於此,大部分科研機構、高校等單位引入作為評價標準,這也是有失公正的。

雖然這是缺少人為干預的評價標準,但把天賦和時間浪費在學習毫無用處的語言上,這明顯有些得不償失了。

雖然使得華夏科研可與國際接軌,培養科技工作者運用sci官網進行現有論文和科技成果的查詢與搜尋的習慣。

但也制約了華夏的科技水準,使科研人員不得不分出一部分精力用在外語上。

間接的也讓教育部門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外語上,讓許多數理化方面的天才學生在半路上腰折了。

姜大鄴創辦這個純中文的科學期刊,就是想讓更多潛在的天才被發現,被重視。

《巨匠》每半年一次的評審活動,會選出一批獲獎者,並且刊登在人民日報和各地方的主要報紙上。

獲獎者可根據論文的等級得到鉅額的獎金。

論文等級分五個檔次,特等100萬人民幣,一等50萬人民幣,二等10萬人民幣,三等5萬人民幣,四等1萬人民幣。

這些獎勵金額,以後會隨著華夏的發展不斷增加。

“只要你敢想,你敢寫,你敢寄,我就敢給!”

這就是《巨匠》口號,低俗,銅臭味十足。

為了宣傳《巨匠》,姜大鄴什麼也不顧別人怎麼看了。

在全國範圍的主要報紙上和學術期刊上,他花費了2000萬人民幣,買下了整整一年的廣告位,就是為了宣傳《巨匠》。

他還把二氧化碳製冷壓縮機和“皇者纖維”技術論文都放在了《巨匠》第一個月的期刊裡,希望能有點效果。

他要讓國內所有的科學研究人員,或者是高天賦的學生才子們注意到,有這麼一個純中文的科學期刊在等待著他們。

不管是那些人是想著發家致富,也或者是想著名揚萬里,姜大鄴都不在乎。

他就只求大家在投稿時,能夠第一時間想到《巨匠》。

華夏眾多期刊做不到的事,他姜大鄴就是砸鍋賣鐵,也要把《巨匠》抬上去。

這已經不僅僅關係到他的顏面,也是為他後面的全面佈局,打下良好的基礎。

知識畢竟是死的,只有學會了才能靈活運用,才能不斷的發展黑科技。

姜大鄴可不想自己也變成一個書呆子,所以求賢若渴的他,才把《巨匠》抬出來,守株待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