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各國相繼淪入敵手,戰火紛飛的緬甸也難逃一劫,日寇長驅直入緬甸南部,爾後疾速挺進緬北,中國雲南邊陲危在旦夕。
應英軍和美軍的要求,為保衛雲南大後方,在全國人民的巨大聲援和支援下,中國政府決定再次出師抗擊日寇。
滇緬公路上運兵車,大炮牽引車的馬達聲,汽車喇叭聲,腳步聲和喧囂聲不絕於耳,鬆軟的泥土公路上塵土飛揚。
遠征軍沿滇緬公路浩浩蕩蕩,一路進發,沿途均有云南各族人民提供茶水,送糧送蛋,歡送中國遠征軍再次出國作戰。
二.
隨著盟軍不斷向前推進,中印公路也一直緊張地施工著。
這條從印度利多出發的公路也叫利多公路。
比當年滇緬公路更加困難的是,中印公路完全是在緬北荒無人煙的崇山峻嶺和原始森林中建設的。
不過因為條件不一樣,中印公路的建設速度遠比滇緬公路要快得多。
1944年3月,日軍為了牽制中國駐印軍的反攻,組織了十萬大軍向印度東部邊境城市猛烈進攻。
英軍措手不及,幾天內被日軍擊潰了三個師。
他們調集部隊緊急增援的同時,緊急向中國方面求援,要求中國馬上發動在滇西的遠征軍反攻日軍以減輕其壓力。
這一招很厲害,蔣介石馬上答應派第十一、二十兩個集團軍,共二十萬人組成新的遠征軍,由著名將領衛立煌率領即刻開赴怒江前線。
這就是1944年中美關係史上有名的“怒江危機”。
遠征軍渡江反攻高黎貢山古道北線的第一個重要戰場。
戰場地形西東走向,西靠高黎貢山,東臨怒江大峽谷,戰地設施可見大量的戰壕掩體和土石地堡等,依地形由低向高呈縱深分佈。
日軍防線在前端的小橫溝臺地上,以左右兩道放射狀工事對山前多條上山的通道形成正面封鎖。
小橫溝以上的灰坡山樑上,以山頂為中心設有三道階梯狀戰壕工事,可對山前小橫溝的交叉路口和上山古道形成封鎖。
怒江的西岸,坐落著高黎貢山脈。
丫口兩端危巖聳峙,千年古道在懸崖間曲折蜿蜒,險象環生,確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以險峻陡峭而著稱於世。
經過艱苦卓絕的奮戰,遠征軍終於越過了高黎貢山,向騰衝城挺進。而他們付出的代價是有近3000年輕的軍人長眠在登山途中。
主力592,593團分兩路沿古道兩側向冷水溝—北齋公房發起正面進攻,於24日攻佔了冷水溝陣前的茶房,苤菜地等高地,並冒雨於28日配合繞襲敵後的594團對敵陣地實施東西夾擊,奪佔了冷水溝周圍的大部分工事。
迫使敵人退入山頂的水泥碉堡和北齋公房固守。
之後,儘管風雨連綿,氣溫驟降,但我軍的進攻仍絲毫未減,經過半個月的掘壕圍攻,反覆爭奪,終於將守敵400多人大部分消滅,佔領了整個山口。
根據當前地形,敵我戰術特點,緬甸交通運輸腐化,主力集中無法預計以及部隊被圍的教訓等等,確定我軍掩護部隊不固守一陣地,利用隘路預設縱深陣地逐次抵抗優勢敵人的攻擊。
第一零八章。 終於抵擋不住
一。
在誘敵深入我陣地內尚未立足時,埋藏的地雷炸彈一起爆發,兩側埋伏狙擊兵配合我正面部隊一舉反擊消滅敵人。
我軍這種陣地又要虛虛實實,使敵人捉摸不清。
尤其經過一兩次打擊後敵軍就裹足不敢急進。
因此牽制敵人半月之久,其間激烈戰鬥亦達十二日之多,使敵人傷亡慘重,寸步難行。
我軍已達到以少勝眾,以劣制優的目的。
此役為整個滇西反攻中地勢最高的要塞爭奪戰,由於日軍據險死守,加之風雨交加、氣候寒冷,我軍的進攻打得異常艱苦。
激戰中,一營營長何斌中身先士卒,中彈陣亡。
團長陳文浩陣前督戰被炸斷右腿,重傷不退,血盡而亡。
他們與日軍血戰十幾個晝夜。
日軍先後使用飛機,大炮,毒氣輪番進攻,官兵傷亡殆盡,最後所有勤雜政工人員全部上陣,官兵彈盡肉搏,誓死拼殺,戰場慘烈空前。
再次打出了“抗日鐵軍”的聲威。
他們應用虛虛實實的狙擊埋伏並進行遊擊戰,給敵人以極大打擊。
戰術運用靈活,使敵人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