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5部分

這一點。“愛國”不“革命”的範例是蔣介石。自1927年黃埔軍校變質,特別是1949年底遷臺灣後的軍校一蹶不振,根本原因也在於此。

汪精衛、蔣介石的所作所為,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愛國和革命的精神,成就了黃埔軍校,也歷史地證明了二者相輔相成的重要性。那種只顧滿足自己私慾,根據自己所想所思而採取的行動,在整個人類的歷史中永遠都是渺小的;只有把國家民族利益置上,團結帶動大多數人共同前進的行動,才會青史留名。

愛國革命,是一種永恆的精神力量,許多人從這裡找到了源動力,激勵著一代代人事業的成功。

1994年,江澤民主席為黃埔軍校同學會題詞:“發揚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促進祖國和平統一。”

2003年12月中旬,中國國家女足球隊主教練易帥,新任主教練發表就職宣言,第一條就是“女足首先要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僅半個月後,主教練率領國家女足隊來到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在進入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時,國家隊隊員們對“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及“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這兩句話的感想最為深刻,認為這兩句話最能鼓舞國家女足隊員為國家流汗流血。許多隊員朗誦著這兩句話,記在本子上,默記在心裡。國家女足隊隊員在參觀後,對黃埔軍校學生們在艱難困苦的情況下仍堅持理想,為既定目標堅持不懈地進行奮鬥的精神所感動,衷心佩服,並認為在當今社會環境下為國爭光,最需要“愛國”和“革命”精神的鼓舞。

2.“親愛精誠”是黃埔精神的關鍵要點

孫中山經常教育軍校師生,要“同學同道,生死共赴”。什麼叫“同道”?孫中山解釋說,就是“為振興中華,團結友愛,悲喜同心”。為此,他特別為黃埔軍校制定了“親愛精誠”的校訓。

從1925年就在黃埔軍校擔任領導職務、長期任教育長的張治中將軍,

對“親愛精誠”校訓有著獨到的見解。1936年南京時期黃埔軍校第13期

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接見當年在緬甸英勇解救英軍的抗日英雄、黃埔六期畢業生劉放吾。(1992年4月)

學生入學時,時任教育長張治中在軍校舉行的孫中山紀念會上講話,他對黃埔校訓“親愛精誠”作了深刻的詮釋。對這4個字,他先分開講每個字的獨立意義,然後再合起來講。他說:“親”是關係親熱,感情真實不虛假;“愛”是接近信服傾慕,對人對事有感情;“精”是完美純潔無私念,精益求精不復雜;“誠”是懇切真摯,開誠佈公不虛偽。把“親愛”兩個字連起來,作為一個詞語講,親是愛的副詞,表示愛的深厚真實,彼此關係密切。同時,親和愛是互相關聯的,能親才能愛,不親就不是真愛;把“精誠”兩個字連起來,也是個詞語,精是誠的副詞,表示誠的深度,真摯實1949年8月1日,曾在黃埔軍校工作過的聶榮臻、李濟深、郭沫若等檢閱解放軍坦克部隊。在,信守無偽。同時,精和誠也是互相關聯的,誠則精,不精是不會真誠的。再進一步把“親愛精誠”4個字組成校訓,意義深刻重大。作為黃埔軍校的師生,要把校訓時刻放在思想裡、行動上,貴在以身作則、推己及人,不愧為校總理孫中山先生的信徒。

黃埔軍校在艱險的環境中誕生,在反帝、反封建的鬥爭中成長壯大,革命的黃埔師生,不斷髮揚黃埔精神,推動著革命戰爭向前發展。國民革命所取得的成效,到北伐戰爭時已相當可觀,“親愛精誠”的校訓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正如當時的教育長方鼎英所說:“本校自成立以來,戰勝種種的惡劣環境,以500人擴充到數萬人;由步兵一科擴充到馬、步、炮、工、經理、政治及其他無線電、航空等高階專門各科;其擔負工作之部隊,由本校教導團起,遍及於30餘軍之革命軍,及10餘軍之西北軍;凡中國之22省,幾無不有本校學生之足跡。在此最短期間內而能得此偉大之效果,已大博國人及世界之驚歎,蓋集中於‘親愛精誠’校訓之下,相親相愛,精益求精,誠心誠意,以謀團結。先之以大無畏之精神,持之以百折不撓之志氣。為民眾求解放,而一己之功名富貴,皆可犧牲……故能不怕死,不畏難,以一敵百,以百敵萬。”古語云,“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之所以取得偉大勝利,就在於國共兩黨精誠團結,共赴國難,全國人民同仇敵愾,萬眾一心。

“親愛精誠,繼續永守,發揚吾校精神”,這是黃埔軍校校歌中的歌詞,校園上空到處飄揚著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