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是1924年11月13日,他應馮玉祥邀請,為謀求國家和平統一,北上商討國事。當天下午5時,護送孫中山北上的永豐艦駛至長洲江面,黃埔軍校師生在岸邊列隊歡送孫中山。校長蔣中正乘小汽艇到永豐艦請孫中山登岸與師生話別。孫中山遂在胡漢民、楊希閔、劉震寰等人簇擁下乘汽艇上岸。軍校師生向孫中山行持槍禮,軍樂隊奏起樂曲,軍校內外充滿著激昂的氣氛。孫中山檢閱了第1期畢業生的戰術實施演習,他興奮地說:“本校學生能忍苦耐勞,努力奮鬥如此,必能繼續我之生命,實現本黨主義,今我可死矣。”蔣中正、廖仲愷設宴為孫中山餞行。宴會後孫中山又召集全體師生訓話,他諄諄教導師生們“不論是國民黨員或是共產黨員,為了革命事業,都應該把鮮血流在一起”。5時10分,孫中山登上永豐艦北上而去。孫中山到北京後,即為國事而日夜奔勞。

1925年5月,身患重病的孫中山獲悉以黃埔軍校教導團為骨幹的東征軍,在第一次東征中取得節節勝利的訊息,特電軍校,表示祝賀,並電囑校長蔣中正、黨代表廖仲愷和政治部主任周恩來,要愛惜黃埔學生,不要輕易犧牲黃埔學生,寧可損失1個營,也不要損失1個軍校學生,並對隨軍東征的學生表示親切的慰問。當軍校領導向學生們宣讀孫中山先生髮來的電報,宣佈軍校學生馬上開拔返校時,全體學生感動得流下了熱淚。孫中山在北京逝世的訊息傳來後,黃埔師生無不痛哭流涕,深切緬懷先生5次來校的情景。在孫中山革命思想感召下,黃埔師生在東征、南討和北伐戰爭中屢建功勳,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東方紅軍”。

“黃埔慈母”廖仲愷

校黨代表廖仲愷廖仲愷身兼黨政要職,是國民黨的絕對核心人物。從黃埔軍校籌備開始,廖仲愷就極力運籌,不厭其煩的催促蔣介石來廣州主持大局。可是後來蔣介石還是不辭而別離開廣州,廖仲愷只好代理黃埔軍校籌備委員會委員長。

當時廣東是很富庶的省份,可就是在這樣的省份,軍費開支卻得不到保證。黃埔軍校創辦時,廣東革命政府地處廣州一隅,陳炯明殘部盤踞惠州,鄧本殷軍閥霸佔南路,廣州地區則有滇桂軍閥掣肘。這些軍閥橫徵暴斂還截留稅款,廣東革命政府財政收入有限,經濟十分困難。經費沒有來源,黃埔軍校的建設和運作總是捉襟見肘,籌款難以為繼,學生一日三餐的伙食都不能保障。

廖仲愷是著名的革命家,正氣凜然,可是為了解決軍校開辦經費,提供師生們衣食住行所需款項,不讓黃埔學生斷炊,他只好與滇桂軍閥周旋,蒙受委屈。他經常求助於當地軍閥,甚至常常要在夜裡到滇系軍閥楊希閔的鴉片床前等他簽字,然後才能領到解決學生吃飯問題的款項,送往軍校。有一天,廖仲愷忙到凌晨4時才回家,廖夫人何香凝燒了3次洗澡水都放涼了,不免有些意見。廖仲愷含淚說:“我晚上在楊希閔家,等他抽完大煙才拿到這幾千元,不然黃埔學生再過兩天便無米食了!”堂堂國民黨大員為了黃埔軍校,真是忍辱負重,連尊嚴都放棄了。如果款項不夠,廖仲愷還拿出自家積蓄,實在不行了甚至四處借貸。但只要軍校經費告急,他卻總是說:“經費由我負責,你們一心搞好學習和訓練就行了。”

黃埔軍校學生為校黨代表廖仲愷送殯廖仲愷之於黃埔軍校,一如慈母之於其愛子。廖仲愷在大會上對黃埔第1期學生講,“這幾天大家能夠開飯,是何香凝把自己的首飾拿去抵押,才能在東堤糧店買到數百擔大米。”何香凝的一顆鑽石戒指值數萬元,所以抵押後能買數百擔大米。張治中在《黃埔精神與國民革命》一文中,記載說:“當初我們在那小島上面,第1期學生500多人,都是各省各地的熱血青年,然而可憐得很……我們的教育器材是不夠的,武器彈藥是不夠的,馬是沒有的。這還不講,就是一天三餐的伙食,還是有了早上不知道晚上,有了今天不知道明天……我們常常聽到廖先生同我們講起籌款時種種困難的時候,他幾乎落下淚來。他曉得本校明天的伙食沒有了,今天就會四出奔跑設法,一直到下午八九點鐘,還沒有得到一個錢的時候,他只好跑到軍閥的公館裡面去要。”

為了培養革命軍隊的骨幹,廖仲愷經常到軍校親自任課、講演。他語重心長地向學生們講述進軍校學習不是為了做官的道理,說:“大家要曉得為什麼進這個學校,並不是為做官,為拿指揮刀才來進這個學校。如果為國家出力,或者做官也是有的。不然,若專為做官而來當本校的學生,縱使畢業出去,當了一個司令、軍長,難道就算革命成功了麼?穿了一身軍裝。拿了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