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參加考試的學生共1200餘人,3天試畢,因考生學識較佳者頗多,故酌量多取。4月28日發榜,經嚴格考試,第1期共錄取正取生350人(還有說360人或372人),備取生120人(黃埔一期生徐向前還有說117人或100餘人)。在第1期錄取生中,約有共產黨員近60人,佔學生總數的1/8。

當時負責籌建軍校和招生工作的張申府回憶說:第一次國共合作後,孫中山在蘇聯、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著手籌建黃埔軍校。軍校完全是按照蘇聯紅軍的原則和制度建立起來的。孫中山請來幾名蘇聯教官作為軍事顧問參加軍校的籌建工作,他們中間有人講英語、德語,由我給校長蔣介石當翻譯。那時我一面在廣東大學教書,一面參加籌建黃埔軍校工作,具體負責第1期學生的報名、入學考試和錄取工作,並負責安排課程表。不久後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軍校招生簡章在報上登出之後,來自全國各地的報名學生十分踴躍。初試合格的各地學生需要到廣州再透過複試才能最後被錄取。第1期學生的試題,是我同幾位蘇聯顧問事先商定的。考試分筆試和口試兩種,我主要負責學生的口試,同時還兼管筆試監考和閱卷工作。錄取揭榜時,共產黨員蔣先雲名列第一。

徐向前(象謙)投考黃埔軍校,是他在《新青年》雜誌上看到了《招生簡章》。這個因為在學堂上大講雪恥救國故事而被迫辭職的小學教師,從此立下宏願,要到黃埔軍校去做一番救國救民的大事業。他悄悄約上幾個同鄉白龍亭、孔昭林、趙榮忠、郭樹棫等,從山西來到上海,在環龍路一號進行了初考,被錄取後,又從上海直奔廣州。

出身書香門第的杜聿明和他的要好同學閻揆要(閻奎耀)、關麟徵、張耀明等,也是從《新青年》雜誌上得知黃埔軍校招生的,便從陝西匆匆趕來。然而,考期已過,多虧了陝西同鄉、同盟會元老於右任先生的舉黃埔一期生,時任師長的宋希濂。薦,才獲准補考。否則,在後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將軍方陣裡就會少一位閻揆要中將;在後來的長城抗戰中,國民革命軍裡也就少了一位關麟徵師長,崑崙關大戰則會少了一位杜聿明軍長。

陳賡、宋希濂等報考黃埔軍校,則是屬於現代職場中的“跳槽”行為。他們原先報考的是大元帥府軍政部部長程潛主辦的“湘軍講武堂”,被錄取後於1924年1月到廣州入校學習。3月,當黃埔軍校招生的佈告貼出後,陳賡、宋希濂等在沿珠江長堤散步時看到了《招生簡章》,真是喜出望外,他們一面仔細地研讀,一面在心中琢磨:“革命青年不應分散力量,甚或為私慾者所利用,而應集中黃埔訓練。”(陳賡《我的自傳》,見《陳賡日記》,第229頁)他們當即議定:退出講武學校,報考黃埔。陳賡、宋希濂在入學考試後被順利錄取。他們的這一行動,也帶動了原講武學校的其他學生如左權等堅決要求轉學到黃埔軍校,由此有了半年後的集體大“跳槽”,原講武學校停辦,卻為黃埔軍校多增了150多名學生。

在第1期考生中,以後成為著名將領的胡宗南則是哭進黃埔軍校的。胡出生於浙東寧波鎮海陳華埔朱家塘村一戶小藥店主之家,聰慧好學,讀小學以全縣第二名的成績畢業,讀中學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中學畢業後,因家庭經濟窘迫,他失去了繼續深造的機會,被迫回到孝豐縣立高等小學堂擔任國文、歷史、地理教員。除教書外,他把大多數時間用來閱讀古代史學名著,瞭解天下大事。1921年暑假,他遊歷了北京、天津、山海關等地,隨後他便斷言10年後,中日必然發生戰爭,恰好1931年發生了“九·一八”事變。憑他對事物敏銳的洞察力,他在黃埔軍校讀書時被公認為“預言家”。

廣東黃埔軍校在上海秘密招生時,胡宗南決心報名投考。黃埔軍校在華南國民黨控制地區是公開招生的,但是在北洋政府控制的地區只能由國民黨和共產黨在地下秘密主持進行。先是在上海初試,合格者再去廣東複試。上海初試的主考官是毛澤東。胡宗南十分容易地透過了初試,然後發給路費。學生們分期分批被秘密送往廣東。

廣東的複試特別嚴格,首先是資格審查,按照黃埔軍校《招生簡章》第4條第1項規定,投考者“年齡18歲以上,25歲以內”,而胡宗南當時已經是29歲,根本就不符合條件,但可以在報名冊上做一下手腳。接下來便是按照黃埔軍校《招生簡章》第5條的規定,進行身高、肺活量、視力、聽力、體重等項的檢查,軍校考試委員會把身高放在了體檢的第一位。

考官先讓考生排成一隊,這一下胡宗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