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3部分

處在由海上水路進入廣州的咽喉要道,鎖江上交通線,一直是防衛廣州海路的要衝。因此,自19世紀40年代鴉片戰爭時期開始,清政府在這裡修築了多個炮臺。清政府設廣東海關黃埔分關時,林則徐即在這裡修築長洲炮臺。這些江防炮臺遺址群,主要排列在島上的東部,位於軍校舊址左側後,與南岸沙路炮臺、北端魚珠炮臺、蟹山炮臺彼此成犄角之勢,構成長洲要塞。長洲炮臺與沙路炮臺之間還建有木橋相通,以便互相支援,加之珠江航道在此築有兩道鐵柵水閘,可阻敵艦船侵入,炮臺曾在虎門銷煙、三元里抗英鬥爭中顯示了巨大威力。

1883年(清光緒九年),晚清政府在島上又新建了白鶴崗炮臺、白兔崗炮臺、新西崗炮臺、蝴蝶崗炮臺、大坡地炮臺等5所。炮位計有15座,

配置洋炮15尊。最大的一尊炮,口徑為24厘米,安置於新西崗炮臺。

1884年,兩廣總督張之洞又積極倡議建設整個長洲炮臺工程,使島上的

黃埔島上長洲炮臺遺址的大炮(2002年攝影)

各個炮臺構成完整的防禦體系,成為長洲要塞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炮臺分別建在長洲島東南方向的7個山岡上,全長近2公里,成扇面形,由北向南依次排列,各炮位之間距離不等,所配置大炮的數量和炮位的大小也因為地勢而不同。各炮位陣地均有輔助設施,如兵勇宿舍、彈藥庫等。巷道及房間通風良好,其建築是磚石結構,水泥抹面,均有拱頂、厚壁。清末民初,在島上成立長洲要塞司令部,管轄炮臺各炮位。白鶴崗炮臺在長洲各炮臺中規模最大,是長洲炮臺司令的指揮台。

晚清時期的長洲炮臺,常駐兵1000餘人,分為勇營和綠營。駐守炮臺的軍隊很特別,採取世襲制,一家人祖祖輩輩都是炮臺守軍。老祖父兩眼昏花,依然認為炮臺上少了自己不行,堅持當瞄準手,兒子和孫子只好去搬炮彈。好在打炮的事多少年碰不到一回,平時一家老小在島上種菜,以賣菜為生。炮臺裝備的大炮在當時還是比較先進的,多由德國克虜伯廠製造,使用的炮彈重120公斤,1米多長,所以炮身也頗長。無戰事時,各炮每年春季要試炮3響,以檢驗炮臺的戰備功能,引得附近的居民圍觀欣賞。試打的炮彈在珠江水中爆炸,被炸死的魚漂浮於江面,群眾爭相捕撈。為此,每年的試炮,被視為黃埔長洲島的一大盛事。民國初年,這裡又成立了長洲要塞司令部。

1963年12月6日晚,周恩來參觀廣州黃埔軍校舊址。

黃埔軍校在本島創辦時,長洲炮臺仍發揮著防禦的重大功能。軍校每逢重大活動,炮臺即鳴炮以壯軍威。隨著軍校的發展,大坡地炮臺和沙路炮臺曾經作為軍校的營房、教室和訓練場。大坡地炮臺還作為軍校禁閉室,關押過謀殺廖仲愷的嫌疑犯。1938年秋,日軍佔領黃埔長洲島後,將島上各炮臺拆除,多數炮管被拆卸去化鐵。各炮臺歷經數十年風雨,被棄置毀壞或作別用,殘破不堪,但主體建築現猶存,往日雄姿依稀可見。1993年之後,各主要炮臺經修復,英姿重現。長洲炮臺現已列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四通八達的大路小道

美麗的黃埔島,山水壯觀;壯哉的黃埔島,遍地史蹟;歷史的黃埔島,故事傳奇。島上的軍校舊址分散建築和其他紀念建築還有多處,有待修復和挖掘。今日黃埔島,已重現昔日風姿,既是遊覽、度假的好去處,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地方。

如今,黃埔軍校各主要景點由島上新修的各主要道路連通,無論是車行,還是步行,都比較方便。

黃埔島上的道路,在軍校建立之初都是土路,是名副其實的鄉間小道。軍校師生即是在那泥水四濺的道路上操課、散步,走向中國革命的時代前沿。島上的道路,多年以來沒有大的改變。筆者1986年兩次到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考察時,在交通方面感受最多的除了由市區到黃埔長洲島的汽車轉輪渡等待時間太長外,尤感島上的交通狀況很差,那時除了靠近碼頭的幾條主要道路是水泥路面外,其餘基本上都是寬僅兩米左右的土路,很少見到機動車輛。20世紀90年代,筆者再上島時,這裡的交通雖然有了較大改善,但仍滯後於市區建設和遊客的需要。如主要進出通道魚珠和長洲兩座車渡碼頭,在低水期和高水期都無法營運,一年之中停航的時間合計約有20多天。島上惟一的主幹道金洲大道只有7米到10米寬;金蝶路等主要道路只有3米到5米寬,每當有機動車輛透過時,行人和腳踏車只能靠邊讓路。

校慶60週年時製作的紀念品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