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一匹栗色騾子,如同一束離弦之箭、飛奔而來。他就是年僅二十七歲的紅二十五軍政治委員吳煥先同志。大家一看政委來了,情緒立時穩定,紛紛臥倒射擊。吳煥先及時、堅決而果斷地穩住瀕臨潰散的混亂局面,贏得了決定性的幾分鐘時間,使紅二十五軍得以轉危為安。他馬上指揮前梯隊的二二四團、二二五團全體戰士,利用平原地帶唯一能夠做依託的田埂、壕溝、墳墓堆兒,爬在泥濘地上、頑強抗擊敵人。
“張連長!”吳煥先大聲喊他原來的警衛員張海文。
“政委!你下命令吧,……”這個外號叫“肉牙”的連長帶著一個號兵一個旗手跑了過來。
吳煥先指著不遠的一座磚窯,果斷地命令說:“你們二連,佔領那個土窯,利用那裡的溝溝坎坎,堅決阻擋住左翼的的騎兵,……”
“是!完不成任務,我提頭來見!”張海文轉身說,“打旗兵跟我先上!司號兵傳達命令,全連緊緊跟上,佔領陣地……”
不一會兒,破窯頂端就插上了一面鮮紅的紅旗。獵獵飄動的紅旗上,鄉著一顆五星與鐮刀斧頭交織而成的圖案,中間還有六個鼓舞鬥志的大字:“英勇上前殺敵”!緊靠旗杆的一端,豎著一道白布條兒,上面標著紅二十三陵五軍二二五團二連的番號。全連的兵力火力,頓時像潮水似地衝上前去,緊緊擁著一面戰鬥的紅旗,利用磚窯四周的地形地物,向左翼敵人騎兵展開猛烈射擊。張海文也不斷地喊,“我們的連旗插在這裡,頂住敵人就是勝利!旗在、人在、陣地在……”
吳煥先從交通隊員身上抽出一把大刀,怒氣衝衝地舉在面前,大聲喊道:“同志們!現在是生死存亡的關頭,決不能後退!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們,都跟我來——衝啊!”
吳煥先帶領二二四團、二二五團冒著敵人密集的火力,奮不顧身的衝上前去,與敵人展開白刃搏鬥。
戰鬥正在激烈進行之際,副軍長徐海東帶領後梯隊二二三團跑步趕到,立即投入戰鬥。經過一番惡戰,終於打退了敵人的進攻。接著,二二三團又向七里崗之敵發起衝擊,以圖殺出一條血路,衝過公路。但是,由於敵人的瘋狂陰擊,一連三次衝擊、均未奏效。於是,紅二十五軍轉而固守七里崗、硯山鋪以南的趙莊、焦莊、袁五崗、上曹屯等村莊,組織反擊,打退敵人多次進攻。
天黑夜暗,雨雪不止。
前後受敵疲憊不堪的紅二十五軍全體指戰員,在此危急關頭,不畏強敵,貢勇戰鬥,發揚連續作戰和吃苦耐勞精神,最後再鼓一把勁,突出敵人的包圍。由地下黨王湘蓮同志帶路,穿過敵人空隙,沿著灣灣曲曲的田埂小道疾速行進。許多傷病員也忍著極大的傷痛,堅持隨軍突圍。當晚,由葉縣保安寨以北的沈莊附近,穿過許南公路。27日拂曉,幾座山峰朦朦朧朧地映入眼簾。徐海東大呼:“同志們!我們的援兵到了,三個團。”大家又驚又喜地問:“在哪裡?!”徐海東微笑著指向前邊說:“你們看,那三座山不就等於三個團嘛!”指戰員們大笑起來,精神百倍地進入了伏牛山東麓地區。
徐海東常對部下說:“蔣介石靠飛機大炮,我們靠的是山頭和老百姓!”
獨樹鎮戰鬥是紅二十五軍在戰略轉移途中一次極為險惡的戰鬥。紅二十五軍的生死存亡,戰略轉移的成功失敗,都在此一舉。紅二十五軍突圍的勝利充分說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二二五軍具有一往無前的革命精神,在任何強大的敵人面前,都是打不爛、摧不垮的。
遠在南陽城內的龐炳勳,在獨樹鎮戰鬥後,身價百倍,紅極一時。11月28日,河南省綏靖公署主任劉峙為龐炳勳請功嘉獎的電文中寫道:特急。武昌總司令蔣(介石)。副總司令張(學良):頃據南陽羅專員感(二十七日)已(九時至十一時)電報稱:此次赤匪竄至方城之硯山鋪、七里崗一帶,經我龐軍長令劉世榮旅痛剿,斃匪二百餘名,俘匪五十餘名,得槍甚多,請予嘉勉等情,查該軍長龐炳勳此次督剿,頗有所獲,不無可嘉,可否予以嘉獎之處,謹電呈核示。
龐炳勳——這個率部“剿”過“抗日同盟軍”的總指揮,現在又竭盡“追剿”“抗日先遣隊”之能事,這似乎又為蔣介石反共賣國政策——“安內”立下了“汗馬功勞”;而“攘外”呢?留在歷史上的更是一段可恥的記載而已。抗日戰爭期間,龐炳勳為國民黨第二十四集團軍總司令兼國民政府河北省政府主席,駐兵太行山區,專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唱對臺戲,是個專門反共的磨擦專家。1943年5月,第二十四集團軍在豫北地區被日偽軍打得一敗塗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