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起來,半晌方止,繼而緩緩說道“你問我?我也不知道啊”。
於是拔古錠刀逼迫王睿自盡,王睿即使想要反抗,他一個文弱書生又如何逃脫孫堅之手?眼看沒有活路,就吞金自殺了。
這段歷史出自《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中附引吳錄的記載,原文中孫堅告訴王睿的罪名是“坐無所知”,也就是“我不知道你有什麼罪”,便將堂堂的省長級官員殺掉了。“坐無所知”啊,好一條罪,後世彷彿只有秦檜那“莫須有”,才配與這“坐無所知”相得益彰。
我們都知道,孫堅是出了名的性如烈火,“江東猛虎”可不是氣吹的,誰招惹上他,那真跟惹上閻王沒什麼不同。
但這不開眼的王睿究竟怎麼得罪了孫堅,令得孫堅非要殺他而後快呢?我們找遍《三國志》,也只能找到這樣一句話“荊州刺史王叡素遇堅無禮”。
“遇堅無禮”?天啊,有沒搞錯?孫堅再大不過是個烏程侯、長沙太守,說到頭是個市委書記兼人大代表。而王睿再小也是荊州刺史,統轄荊襄九郡,手下兵馬以十萬計,最次也是個省委書記兼荊州軍區司令。他就是把孫堅貶去掃馬路,都沒有超過其職權範圍,更不用提“無禮”二字。莫非三國時習慣上級要給下級“行禮”?顯然是不可能的。
而《三國志》注引吳錄則較為清楚,當中記載“叡先與堅共擊零、桂賊,以堅武官,言頗輕之”,
原來如此,是這王睿“輕看”過孫堅。可究竟是怎麼輕看的呢?我想就當時孫堅背景而言,至多也不過因為孫堅父親孫鍾是位瓜農,所以王睿可能言語間輕蔑過他及孫堅出身,甚至於以此在言辭上侮辱過孫堅。
想想確實氣人,估計大家也很痛恨這種看不起人的人,“莫欺少年窮”嘛。但是,看不起你就要死嗎?孫堅一個新人剛參加工作不久,憑什麼要上級欣賞?他又有多少功績讓上級非賞識不可?而這王睿身為荊州刺史,難免有些官架子,言辭不周的地方,但他也不過就是說說,並沒有真把孫堅怎麼樣。日後你孫堅飛黃騰達,也說回他便是,最多把他罷官免職,再狠點把他投監下獄,找囚犯*了他,也就算報復到頭,至於要他命嗎?
不然問問在座諸位,你們中有多少人從沒受過上級的不公正待遇,如果人人都要向孫堅這樣報仇,你們的老闆還有幾個能活的?或者說,如果你們成為老闆,而手下個個向孫堅這樣一句話不對付就非殺你們不可,你們還有幾個能活的?
其實說到底,就算王睿千個不是萬個不該,他畢竟也是荊州刺史和*董卓的同盟軍,在*董卓前為幾年前一句話而殺害自己盟友,無論如何都是孫堅不對。
但也正因為王睿之死,才便宜了劉表入主荊州,造成孫堅慘死,此是後話暫且不表。
而孫堅殺了王睿還不算完,繼續領兵北上,來到南陽城下。由於南陽太守張諮不光是*董卓的一份子,而且與孫堅同樣依附於袁術勢力,所以張諮即使知道孫堅把自己頂頭上級王睿幹掉,也並不緊張,而是該幹什麼還幹什麼,一切照常。他卻怎麼知道,自己已然無端惹出殺身大禍。
原來孫堅來到南陽後,就以缺少兵糧為名,向張諮請求援助。而張諮手下謀士綱紀卻阻止他說“孫堅的統治區長沙就在附近,他每月還有二千石的高額薪俸,最近襄陽城又被他洗劫一空,他根本就不缺糧食,不應該再給他調發”,張諮想想也是這樣,心說孫堅你自己那麼多糧草,又把你上司王睿殺掉搶來不少,怎麼還向我伸手?就真是鐵公雞,這時候你也該拔一毛吧?所以拒絕了孫堅請求。
其實大家同為太守級別,給你糧食是人情,不給你糧食是本分,你沒糧食,別人憑什麼就非給你不可?
若換成別人遇上這事,估計不是就此率軍離開,也不過找到張諮與他吵上一架,再不濟就是看見老大袁術後告這小子個刁狀,讓上級整治整治他。
可這孫堅也真有邪乎的,面對自己戰友還真講“階級感情”,不但表面毫不生氣,反而大擺筵席的要請張諮來參加宴會;只鬧得張諮自己都不好意思,甚至於準備明天就答應孫堅的部分請求,先撥幾千石糧食給他。
沒料想“酒無好酒,宴無好宴”,等到張諮赴宴酒正喝到興頭上,孫堅手下的主薄(第一機要秘書)卻突然闖了進來。
孫堅主簿說道“我們部隊到南陽以後,南陽政府既不修道路讓大軍透過,也不給我們準備軍需物質,我想把南陽政府的主薄抓起來問問,看這缺德事究竟是誰幹的”。
這下可把張諮給驚了,心說話“誰幹的?南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