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7部分

進行估計可以知道,晉軍的兵力應該不到二十萬,估計也就是十五萬左右。

這十五萬兵力,在與北方政權交手的過程中雖然屢屢取得勝利,但也暴露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兵力不足。

這個兵力不足,並不僅僅是說直接用於北伐的兵力有些不足,同樣也是說留守南方的兵力相對也有不足。

當時的東晉雖然已經落入了劉裕的掌控,不過南方的廣闊領地卻都是劉裕一手一腳打下來的。

那些山高皇帝遠的地區,若是用大軍前去討伐,當地的勢力必然會“簞食壺漿以迎王師”;但若是“王師”一走,當地又會出現叛亂。

這種叛服不定的狀態,與如今吳國面臨的局勢是有許多相似之處的。

別看如今南方各地除了嶺南外基本都已經統一,但若是吳軍主力都去北伐了,誰又能保證南方不出現動亂呢?

而若是內部都不安穩,只怕任誰領兵北伐都難以全力以赴,在這種情況下北伐能夠取得成功才是怪事。

這一次出兵江陵,楊渥明明在金陵還有四萬大軍,在福建和兩浙還有李承鼎的兩萬大軍,但即便是一開始進攻江陵的戰事進展不順利的情況下,楊渥也沒有動用這些兵力的打算,為的就是一個安穩。

這一次統兵攻打江陵即便是未能取得成功,那也可以撤軍回去等下次出兵,總是有機會可以打下江陵的,並不需要急於一時。

但若是為了圖一時之快,將全部兵力都用於江陵,或許楊渥親自統領大軍在外,的確可以震懾內部的宵小,讓他們不敢亂動。

但在後方空虛的情況下,萬一真有什麼人抱著“富貴險中求”的心態起事,那又該如何?

到時候楊渥手中雖然掌握著整個吳國的大軍,但在內部有動亂的情況下,這些將士還有多少士氣和戰心?

十多萬大軍的後勤方面又如何得到保障?

在敵軍陣前若是不能迅速安然撤兵又該怎麼辦?撤軍的時候被敵軍趁機攻擊怎麼辦?

撤兵回去之後,一支征戰日久、早就疲憊不堪的大軍,又該如何才能遠赴數千裡之外去平定叛亂?

……

這麼多的問題,可以說只要內部出了什麼亂子,到時候整個吳國都有陷入內亂的可能,這才是真正要命的事情。

所以即便對江陵的戰事一開始進展得並不順利,但楊渥也沒有進一步增兵的打算,寧願退兵或者與敵軍決戰,也不會再貿然增兵。

而且用兵之道原本就不是簡單的堆徹兵力,而是兵力、戰略、後勤等各方面的綜合。

吳軍這次動用的兵力光是禁軍就有八萬,再加上八千水軍,三千騎兵,三千羽林軍,以及其他的廂軍,總兵力在十萬之上。

只要用兵得當,這麼多的兵力別說是打下一個江陵,就是打下整個荊襄也是足夠;但若是用兵不當,即便是增加更多的兵力,又有什麼用處?徒然讓後方出現隱患罷了。

劉裕北伐,出動的兵力在十五萬左右,剩下的兵力留守南方各地,可以保證內部安穩,但總體來說,劉裕手中的兵力還是有些不足的。

除了北府精兵可以值得依賴以外,其他軍隊基本都是擺設。

而吳軍若是北伐的話,若是和劉裕北伐一樣,動用十五萬大軍,那麼留守的軍隊包括廂軍在內應該在十萬以上,同樣可以保證內部安穩。

但十五萬大軍北伐,這個兵力到底足夠嗎?

楊渥並沒有把握,畢竟現在這個時代和劉裕所處的時代還是有許多差別的。

梁國、晉國都將是吳國的敵人,這兩個大敵都有著深厚的根基,他們的兵力同樣眾多,最關鍵的一點是,這兩國如今還是死敵,相互之間的仇恨和矛盾甚至比吳國和梁國之間的矛盾要大得多。

這樣一來,或許十五萬吳軍也能取得像劉裕北伐那樣的效果,一舉奪取整個黃河以南的地盤。

不過要想一舉將梁國和晉國都打垮,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除了眾將都知道的劉裕北伐外,作為後世來人的楊渥,自然還知道另一次影響力更大的北伐之戰徐達北伐。

朱元璋雖然因為見識上的不足,使得他建立的明朝在根本制度上就有不少讓人詬病的地方,但對於朱元璋的歷史功績,卻是沒有任何可以懷疑的地方。

再造華夏,這四個字就足以說明其歷史功績。

至於其他的,在這個大是大非之下,就只是無關緊要的細節問題了。

而朱元璋的恢復中華,這個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