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汝州守將的王瓚同樣是朱溫時代的老將,曾經一度擔任過北面招討使,率領梁軍主力在黃河北岸與晉軍血戰過,後來因為戰況遲遲未能取得進展,所以被朱友貞免職。
吳軍進攻汝州時,朱友貞再次啟用王瓚,命其率領從陝州、虢州等地駐軍防守汝州,這已經是梁軍最後的生力軍了,剩下的就只有洛陽的少量駐軍。
至於留在寧陵的霍彥威和在開封的戴思遠,他們的兵力都不多,各自都只有萬人左右,不足為患。
見這些降將們情緒高漲,各自提出來要勸降霍彥威等人,楊渥對此也沒有反對的意思。
歷史上的李存勖固然以奇襲的手段一舉將梁國消滅,之後梁國各地刺史、節度使們見大勢已去,於是紛紛向李存勖投降。
為了儘快穩定局勢,李存勖不僅接受了這些人的投降,而且對這些刺史、節度使們往往令其官居原職。
這樣一來雖然以最快的速度徹底消滅了梁國,統一了整個北方,但也給晉國日後的各地造反埋下了隱患。
後來在地方上起兵作亂的將領們,很多都是這些有兵有將還有地盤的梁國降將;而李嗣源之所以能夠登上帝位,他所依賴的將領主要也是這些梁國降將。
而如今吳國面臨的局勢又有不同,梁國各地基本上都是被吳國打下來的,而不是像晉國滅梁國時那樣,僅僅將梁國首腦消滅了,然後招降各地地方勢力。
戴思遠、霍彥威、陸思鐸等將領如今沒有自己的地盤,再加上吳國已經佔盡優勢,根本不需要在意這些將領是不是投降。
所以即便勸降這些人,楊渥也會採取各種措施限制他們的權利,縮減他們的兵力,制約他們的錢糧等,有這些措施在,將來即便他們再想造反也難以出什麼大亂。
最後楊渥決定派遣段凝前去勸降霍彥威,派與陸思鐸有交情的王晏球去許州勸降,命蘇雲去汝州勸降王瓚。
至於開封的戴思遠,楊渥沒有急著派人去勸降,而是親自率領大軍前往,準備將其包圍起來再說。
安排了各路勸降之人後,康延孝站出來道:“大王,今日一戰我軍已經消滅了梁國的主力,接下來除了開封等地外,梁國已然無兵可守。大王與其在開封與梁軍糾纏,不如以少量軍隊牽制開封、汝州的守軍,以主力直攻洛陽。”
“洛陽兵力空虛,必然難以防守;一旦洛陽被我軍攻佔,則梁國已然滅亡,各地守軍傳檄可定。還請大王早做決斷!”
楊渥聽了心中一動,轉頭看向段凝道:“方城伯,你之前身為梁國招討使,想必對梁國的兵力部署最為熟悉,你可知道如今洛陽附近的兵力情況嗎?”
雖然從各種跡象都表明梁國兵力已經消耗殆盡,留在洛陽的守軍必定不多,但到底還有多少軍隊留守,這種機密資訊吳國卻無法得到,唯有段凝這種身份的高層將領才有可能得知。
“回稟大王,據臣所知,當初陛下……朱友貞將北面大軍悉數交給臣後,又下令將洛陽以西的大部分軍隊都調來洛陽,這些軍隊中的大部分後來又被調往汝州佈防,真正留在洛陽的軍隊,除了六千控鶴軍外,就只有數千臨時徵募的新兵。”
段凝剛剛投靠新主,自然是積極努力的將自己所知道的全部訊息都抖露出來,希望能在楊渥這裡獲得一份功勞。
所以沒過多久,洛陽的防守情況便被一清二楚的交代出來。
“六千控鶴軍,再加上數千臨時招募的新軍?”楊渥精神一振。
這點兵力楊渥根本沒放在眼裡,畢竟洛陽何等之大,光靠這點兵力根本不可能守住;只要吳軍大軍兵臨城下,洛陽或許就像歷史上的開封那樣不戰而降了。
想到這,眾將臉上都露出興奮之色。
梁國,這個曾經的天下霸主,一度橫行四方,打得各路藩鎮不得不避其鋒芒,如今終於也要走向滅亡了。
第六百五十章勸說
襄陵之戰的戰報很快就傳遍各地,引發巨大的震動。
寧陵城中,霍彥威是最早得到訊息的梁軍大將。
雖說身處敵後,但因為留守的吳軍兵力不多的緣故,所以寧陵與外界的聯絡並未被切斷,各地的訊息依舊能傳進來。
襄陵兵敗之後,不少逃亡的梁軍士兵在慌不擇路之中便逃到了寧陵這裡,給霍彥威帶來的此戰的訊息。
“康延孝臨戰倒戈?吳王親自率領大軍突然出現在大軍後方,在關鍵時刻發起突襲?蘇雲等將領先後不戰而降?最後段凝也下令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