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言,那鄧老也不在墨跡,直接說道“說起翡翠白菜就不得說一說秉承了中國宮廷式的建築風格,碧瓦黃牆,雕欄玉砌,在青山掩映下,顯得典雅而壯麗的臺灣博物院。目前,這裡珍藏著1948年以來從大陸運來的60多萬件珍貴文物。
由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受展廳面積所限,通常每3個月會換一次展品,即便這樣,要把這裡所藏60餘萬件稀世文物逐個兒在世人面前亮個相,至少需要30年時間。儘管這裡展出的文物是常換常新,但是有三件寶物始終沒有換過,這就是翠玉白菜、東坡肉形石和毛公鼎,它們被稱為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翠玉白菜比這白菜如何?”一旁的董老直接詢問道。
那鄧老看到自己的好友這般,白了他一眼,然後繼續講到。
“據考證,毛公鼎是據今2800多年前周宣王時期的“國之重器”,因刻器者為毛公而得名,於清道光末年在陝西岐山出土。
在中國,有兩件青銅器堪稱青銅器之最,一件是儲存在北京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另一件就是銘文最多的這件毛公鼎。毛公鼎鼎身只有30。75厘米高,卻銘刻了32行497個篆書文字,洋洋灑灑記錄了毛公輔佐周宣王,後來獲得天子賞賜而做此鼎的史實。鼎銘字跡清晰工整,篆文字字筆力遒勁。全篇一氣呵成。該銘文是一篇西周真實史料,是研究西周史最珍貴的文獻,同時也是我國“造字時代”最經典的作品。因此,毛公鼎可稱是價值無雙的瑰寶重器。
就像2003年2月22日我國首次發行了一套書法題材特種郵票《中國古代書法………篆書》,一套共兩枚,其中的一枚就是毛公鼎的銘文。可見國家對此是多麼的重視!”
董老並沒有因為剛才鄧老看這樣對自己而有和不滿,從一旁細細聽著。
而徐教授直接又是詢問道“老鄧你應該如果臺北故宮博物院吧?”
看到徐教授打斷自己,直接略微沉思片刻,回憶道“記得那次我從臺北故宮博物院,離開青銅器展廳。我們來到玉器展區。去尋找另外兩個舉世聞名的寶物………翠玉白菜和東坡肉形石。這個玉器館的門口,有一行文字“比上帝還精巧”,我們於是進入了美侖美奐的雕刻世界。我們現在到了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的旁邊,一個是翠玉白菜。一個是東坡肉。東坡肉是肉石。全世界67塊,這是其中比較大的一塊,它的底座都是純金做的。翠玉白菜是依照翡翠順勢而為。根據它的顏色雕成一棵栩栩如生的白菜。”
真是百聞不如一見,這棵翠玉白菜由一塊半白半綠的翠玉為原材料,綠色的部分雕成菜葉,白色部分雕成菜幫,看上去是鮮活欲滴。
據介紹,那翠玉白菜上有兩隻蟲,一隻蝗蟲,一隻螽斯蟲。它是清代光緒皇帝瑾妃的陪嫁之物,白菜寓意清白,象徵新娘的純潔,但是白菜葉片上停留兩隻蟲又是作何用意呢?原來螽斯蟲代表了多子多孫的意思。
和翠玉白菜放在一起的這塊清代的肉形石,是一塊天然的石頭,色澤紋理全是天然形成的,看上去完全是一塊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塊,是肉石的一種。“肉”的肥瘦層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相信初次看到它的人不會把它當成硬邦邦的石頭,因為怎麼看它都像是一塊連皮帶肉、肥瘦相間的東坡肉。”
那鄧老吞嚥一口吐沫,緊接著感慨道“有一種想咬一口的感覺。我真的有想把翠玉白菜和東坡肉炒在一起的衝動!”
除了這三件鎮館之寶外,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13個展廳內,我們發現了許多過去在史料中、課本中瞭解到的,卻未曾謀面的藝術珍品。比如我們在許多畫冊上看到過的宋代定窯的嬰兒枕、明朝的青花龍紋天球瓶、清朝的御用雕花帽架等等,個個精美絕倫、巧奪天工。據統計,當年從大陸運到臺灣來的文物共有60萬件,雖然只佔當時北京故宮南遷文物的1/4,但大多是精挑細選、價值連城的精品。其中器物、書畫5萬餘件,善本書籍近16萬冊,清宮檔案文獻38萬冊,還有後來徵集的文物總計65萬件。白巖松:“臺北故宮的書畫藏品非常值得一說,曾經有專家是這樣說的:寫一部中國繪畫史,每一個朝代最具代表性的繪畫作品,可能80%左右會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書畫展廳,是所有展館中最難以估量價值的地方,不僅僅是因為這裡珍藏有中國元代以前數量最多的名人書畫佳作,更重要的是這些書畫正在一天天“老去”,有的甚至無法再進行復制。
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