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回只是搬東西過去,順道整理了下屋子,確保過幾日搬過去便直接可以住了。
人還沒這麼快挪窩的,在這兒元宵也是大的節日,一家人要聚在一起,過完了元宵節,這個年才算過完。青山書院剛好在元宵節後開學,也是因為這個。
一家人過了一個熱鬧的元宵,第二日,又是天沒亮就得起床。
在個時代,搬家也算是大日子了,劉家人都起來了,因為中午要在新租的屋子裡做一頓豐盛的午飯,既表示喬遷之喜,順便感謝幫過他們大忙的高山叔一家,蔣氏怕李氏主持不了大局,便決定這一日她也跟著去城裡。
本來大房母子三人,再加上劉大爺和三個兒子,一輛牛車載下這些人便夠嗆了,昨兒蔣氏她們在家挑挑揀揀,又收拾出不少東西來要他們帶去縣裡的,板車上十分擁擠,腿都沒辦法伸直了。
去城裡路途遙遠,要是坐得不舒服,那就真是煎熬了,劉大爺想了想,索性就叫劉二叔去大牙叔那兒,把他家的牛車也借過來,兩輛牛車就寬敞了許多,劉大爺又叫了幾個孫子上車,乾脆大傢伙一塊兒進城。
這突如其來的驚喜,可把小傢伙們樂壞了,生怕劉大爺改變主意似的,一個個跟猴兒一樣,急急忙忙爬上板車。
一家人熱熱鬧鬧的出發了,劉延林和劉延根沒去,他們個頭大,十幾歲的少年,平日裡吃得不少,幹活也多,身板都快趕得上成人的健壯了,他們上車就有些坐不下。
好在兩人年紀大了,也願意讓著弟弟,不去便不去,只在旁邊樂呵呵的瞧著,這會兒得了叮囑,眾人剛上車,他們便拿著鞭炮在後頭放,噼裡啪啦的聲音響起,隔壁許多人家都出門來瞧了,見劉家這陣勢,便打著招呼:“大爺大娘,要進城啦?”
蔣氏就在馬車上擺手,笑得合不攏嘴,“是啊,再不過去,延寧明兒就趕不上去書院了。”
“延寧要回書院了?真好。”出來瞧熱鬧的村民,還熱情的送了劉家人一程,一直送到村口,嘴巴里說著討巧的話,“延寧好好唸書啊,改明兒捧個狀元回來,在村裡擺三天三日的流水宴,也好叫我們沾沾喜氣。”
這一番話讓劉家人臉上都露出了笑容。
牛車晃晃悠悠的進城,這回劉青再沒睡覺,路上帶了三個精力充沛的熊孩子,又是第一次進城,熊孩子們的好奇感和興奮感都爆棚,從上車開始便嘰嘰喳喳,拉著大人問個沒停。
大人們本來也樂呵,有心情為熊孩子們解惑,但是翻來覆去的話說多了,他們也無聊了,三個小傢伙的嘴不停的說話,嗓子又大,堪比魔音穿耳,吵得眾人腦仁疼。
劉青那一點睡意,全被他們折騰沒了,看眾人一副不堪其擾,又因為今兒是好日子,不想過於拘泥孩子們,便強忍的模樣,她忍不住敲了敲板車,拿出殺手鐧:“好些天沒背詩了,明兒就要進學堂,趁著大哥還在,你們趕緊過來溫習,有什麼不懂的,也好叫大哥給你們指點指點。”
鬧騰得正歡的熊孩子們頓時一臉傻逼,反倒是不知如何拿他們是好的大人,一個個欣慰的點頭,“青青說得對,明兒就去學堂了,可得好好準備了,不許丟延寧的臉。”
熊孩子們的魔音穿耳,秒變成郎朗的背詩聲,之前還低聲說話的大人,這會兒啥也不幹了,一臉欣慰而自豪的聽著自家孩子背詩,明明什麼也聽不懂,點頭卻點得很整齊,好像一切盡在掌握的樣子。
然而作為這個主意的建議人,劉青剛享受安靜下來的氛圍沒多久,漸漸又被羞恥的感覺包圍了。
今兒是正月十六,昨兒剛過完元宵節,大傢伙都從過年的氣氛中走出來,該幹正事的要幹正事了,這會兒進城去的人家,不僅是劉家,甚至說很多很多,越往前走便發現路上越熱鬧,可想而知,在這個大家都在埋頭趕路的隊伍中,忽然出現一陣朗朗的讀書聲,是一件多麼突兀和尷尬的事。
不過可能也只有劉青一個人覺得尷尬。這年頭,不是人人都念得起書的,對劉家人而言,供了一個大的去城裡有名的書院,本身就是件很令人自豪的事,現在又要供幾個小的去私塾,成就感更是爆棚了。
這麼多孩子都去唸書,對他們而言,眼下辛苦是辛苦了些,但是等孩子們都出息了,就是他們該享福的時候了。一想到那個時候,劉家人就剋制不住的喜悅。
本朝崇文,百姓也受風氣影響,對讀書人十分尊敬,此時聽見幾個孩子奶聲奶氣的在背詩,雖然他們聽不出好壞,但是流利又連貫的聲音,他們還是聽得懂的,可見孩子們啟蒙的日子不短了,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