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為何要出關呢?已有不少人私下議論,認為這和南人牧馬之策有關,這麼多人出關,而如今卻都成了韃靼人刀下的亡魂,連陛下竟都不能倖免,而今朝中不少人都對此深為憂慮,娘娘,老臣忠言逆耳,有些話本不該說,可是朝野內外都認為南人牧馬之策,不但誤了陛下,更害了百姓啊,而今國無主君,群臣非議,士林疑懼,百姓惶恐,眼下當務之急,還是得儘快平息這些流言蜚語,朝廷該廢除南人牧馬之弊,如此,天下方能安定,否則,老臣只恐禍起蕭牆之內,若是有人生出不滿,從而勾結宗親藩王,這……是要動搖國體的啊。”
楊廷和的這番話,說得可謂是大義凜然。
王華和謝遷二人,卻都是沉默。
因為他們很清楚,楊廷和在這裡唱反調,絕不是他大膽,實在是他代表了朝野許多人的願望。
所以這看似是大膽的舉動,實則卻令楊廷和隱隱之間,已成了清流的領袖,成為了不少大臣和讀書人馬首是瞻的人物,他資歷雖然不高,卻很擅長運用輿論。
張太后陷入了沉默,她顯然對此,有些怫然不悅。
楊廷和膽子不小呢,要知道,他這話裡話外,隱隱有幾分以民意相要挾的意味。
這裡的人又怎麼不明白楊廷和話裡的意思,現在這麼多人都反對南人牧馬,而恰恰又在這時,國無主君。太子監國,想要穩定人心,不正應該拿南人牧馬來開刀嗎?
如此一來,太子殿下定然會得到朝野的極力支援,可若是反其道而行,不免使人離心離德,而一旦臣民們對太子失望,接下來,這正德朝就可能要平添幾分變數了。(未完待續。)
第一千三百二十四章:別有所圖
這裡的每個人都不是平常的老百姓,自然一下子就聽明白了楊廷和那話裡的意味。
葉春秋依舊靜靜地站在張太后的身邊,可是心裡不禁冷笑,楊廷和還真是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機會啊!
張太后自是對楊廷和的這些話感到不悅的,於是面帶冷色,淡淡地道:“噢,哀家知道了,此事,從長再議吧,現在最要緊的還是要繼續找尋陛下,一切,都等陛下有了音訊再說。”
張太后此話一出,楊廷和便明白了,張太后這是在推延,說白了,張太后的心還是向著葉春秋的。
楊廷和吃了個閉門羹,倒也不生氣,只是含笑道:“是,其實謝公、王公的意思,臣也是極力贊成的。”
顯然,楊廷和並不是一個意氣用事之人,既然張太后如此說了,繼續糾纏,只會惹怒張太后,他只是點到即止,話鋒一轉,又表示了對太子殿下的絕對支援,這令張太后的臉色又緩和了一些。
雖然在這裡的對話,中間有點小插曲,但是張太后對楊廷和的最後得話還算是滿意的,像是長鬆了一口氣一樣,內閣這邊態度一致,而葉春秋這邊的支援使自己再無後顧之憂,便撫額道:“既如此,大家多日趕路已是勞累,你們都去好生歇著吧,哀家也是乏了。”
於是眾人又向太后行了禮,便告退,葉春秋亦是隨著王華、謝遷二人出來,那楊廷和朝三人一笑,作揖道:“天色不早,諸公且歇了,楊某先告辭。”
等他走了,謝遷和王華皆是負手而立,卻不急著回自己的帳子,二人同時看向葉春秋。
葉春秋這才來得及向兩位尊長打招呼:“春秋見過……”
謝遷性子急,擺擺手,道:“不必多禮了,怎麼,你自出了關,倒是愈發像個小蠻子了,哈哈,人清瘦了一些,倒是看起來很精神。”
葉春秋忙道:“讓謝公見笑了。”
王華卻是皺著眉道:“春秋,方才楊學士的話,你不必往心裡去,太后娘娘是心知肚明的。”
葉春秋卻是微微一笑,道:“其實,我倒是無妨的。”
謝遷和王華倒是對於葉春秋的回答感到有些意外,難道葉春秋不知道楊廷和從一開始就反對南人牧馬?方才葉春秋還聽不明白楊廷和那話就是針對他的?還是說,葉春秋實在太沉得住氣了?
見謝遷和王華詫異地看著自己,葉春秋臉色如常,徐徐道:“楊公說這些,太后娘娘怎麼可能會肯呢?以楊公的聰明,怎麼會不知道,否定南人牧馬,就等於是否定鎮國府,如今還沒找尋到陛下的蹤跡,太子雖是監國,卻是年幼,就怕會有人心懷不軌,太后娘娘正是六神無主之時,要依仗著鎮國府的地方還多著呢,怎麼可能罷黜南人牧馬之政?楊公是心如明鏡,知道在這個時候是絕不可能改弦更張的,不過,他為何要屢屢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