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建中,公卿多薦瓊者,於是與會稽賀純、廣漢楊厚俱公車徵。瓊至綸氏,稱疾不進。'一'有司劾不敬,詔下縣以禮慰遣,遂不得已。先是徵聘處士多不稱望,李固素慕於瓊,乃以書逆遺之曰:“聞已度伊、洛,近在萬歲亭,豈即事有漸,將順王命乎?'二'蓋君子謂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故傳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閒’。'三'蓋聖賢居身之所珍也。誠遂欲枕山棲谷,擬跡巢、由,斯則可矣;
若當輔政濟民,今其時也。自生民以來,善政少而亂俗多,必待堯舜之君,此為志士終無時矣。常聞語曰:‘嶢嶢者易缺,皦皦者易汙。’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四'近魯陽樊君被徵初至,朝廷設□席,猶待神明。
'五'雖無大異,而言行所守無缺。而毀謗布流,應時折減者,豈非觀聽望深,聲名太盛乎?自頃徵聘之士,胡元安、薛孟嘗、朱仲昭、顧季鴻等,其功業皆無所採,是故俗論皆言處士純盜虛聲。願先生弘此遠謨,令觽人歎服,一雪此言耳。”瓊至,即拜議郎,稍遷尚書僕射。
注'一'綸氏即夏之綸國,少康之邑也。竹書紀年雲:“楚及秦伐鄭綸氏。”今洛州故嵩陽縣城是也。
注'二'萬歲亭在今洛州故嵩陽縣西北。武帝元封元年,幸緱氏,登太室,聞山上呼萬歲聲者三,因以名焉。
注'三'論語孔子曰,伯夷、叔齊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鄭玄注云:
不為夷、齊之清,不為惠、連之屈,故曰異於是也。
注'四'宋玉對楚襄王問曰:“客有歌於郢中者,為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為陽春白雪,屬而和者不過數百人。是其曲□高,其和□寡。”
注'五'樊君,樊英也。事具英傳。
初,瓊隨父在臺閣,習見故事。及後居職,達練官曹,爭議朝堂,莫能抗奪。
時連有醔異,瓊上疏順帝曰:“閒者以來,卦位錯謬,'一'寒燠相干,蒙氣數興,日闇月散。'二'原之天意,殆不虛然。陛下宜開石室,案河洛,'三'外命史官,悉條上永建以前至漢初醔異,與永建以後訖於今日,孰為多少。又使近臣儒者參考政事,數見公卿,察問得失。諸無功德者,宜皆斥黜。臣前頗陳醔眚,並薦光祿大夫樊英、太中大夫薛包及會稽賀純、廣漢楊厚,未蒙御省。伏見處士巴郡黃錯、漢陽任棠,年皆耆耋,有作者七人之志。'四'宜更見引致,助崇大化。”於是有詔公車徵錯等。
注'一'易幹鑿度曰:“求卦主歲術常以太歲為歲紀歲,七十六為一紀,二十紀為一蔀首。即置積蔀首歲數,加所入紀歲數,以三十二除之,不足除者以乾坤始數二卦而得一歲,未筭即主歲之卦也。”
注'二'蒙,陰闇也。散謂不精明。
注'三'石室,藏書之府。河洛,圖書之文也。
注'四'論語曰:“作者七人。”注云:“謂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
三年,大旱,瓊覆上疏曰:“昔魯僖遇旱,以六事自讓,躬節儉,閉女謁,於讒佞者十三人,誅稅民受貨者九人,'一'退舍南郊,天立大雨。今亦宜顧省政事,有所損闕,務存質儉,以易民聽。尚方御府,息除煩費。明□近臣,使遵法度,如有不移,示以好惡。數見公卿,引納儒士,訪以政化,使陳得失。又囚徒尚積,多致死亡,亦足以感傷和氣,招降醔旱。若改敝從善,擇用嘉謀,則醔消福至矣。”書奏,引見德陽殿,使中常侍以瓊奏書屬主者施行。
注'一'春秋考異郵曰“僖公之時,雨澤不澍,比於九月,公大驚懼,率髃臣禱山川,以六過自讓,絀女謁,放下讒佞郭都*(之)*等十三人,誅領人之吏受貨賂趙祝等九人。曰:‘辜在寡人。方今天旱,野無生稼,寡人當死,百姓何謗,請以身塞無狀’”也。
自帝即位以後,不行籍田之禮。瓊以國之大典不宜久廢,上疏奏曰:“自古聖帝哲王,莫不敬恭明祀,增致福祥,故必躬郊廟之禮,親籍田之勤,以先髃萌,率勸農功。昔周宣王不籍千畝,□文公以為大譏,卒有姜戎之難,終損中興之名。'一'竊見陛下遵稽古之鴻業,體虔肅以應天,順時奉元,懷柔百神,朝夕觸塵埃於道路,晝暮聆庶政以恤人。雖詩詠成湯之不怠遑,書美文王之不暇食,誠不能加。'二'今廟祀適闋,而祈谷絜齋之事,近在明日。臣恐左右之心,不欲屢動聖躬,以為親耕之禮,可得而廢。臣聞先王制典,籍田有日,司徒鹹戒,司空除□。先時五日,有協風之應,王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