們卻想永遠在世間存留。當我們意識到身體只是一個與我們貌合神離的異在時,我們已經走在衰頹的路上了。那頭上的第一根白髮就是身體背叛的徵兆,我們得小心的養護它,盡力拖長它與我們分道揚鑣的時日。但身體終要和我們分手,我們的挽留只是徒然的掙扎,在鏡中我們看到一個不斷老去的過程。那些養顏護膚產品潤澤的只是一個徒具其表的外殼,沒有實際意義。
有女人說,她不怕死,怕老。說這話的是一個還年輕的女人,但如果她老了,可能衰老就變得可以忍受,反倒死變得可怕了。年輕時,怕失去青春,年老了,就怕失去生命了。八十歲的林語堂先生在生日那天,被兒女陪著上街,看到商場裡滿目的商品和人流,不禁失聲痛哭,他意識到了自己將逝的生命,和必要到來的與這個世界的最蒼涼的告別。老人是無神論者,無神論者的死,更是萬劫不復和令人心碎。但死畢竟是一件一勞永逸的終結,即使無法忍受,但也只有那麼短短的一瞬。但生命的逝去和衰老卻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蒙田說,多少回我不再是我,一月前,我掉了一顆牙,昨天我一條腿突然不能走路,那麼,今天的我就不再是掉牙以前的我和不能走路以前的我。在國外的一個小島上,每到新年這天,不是喜氣洋洋的慶賀,而是聚在一起痛哭,慨嘆光陰的易逝和生命的苦短,時間又過去了一年,而自己再也不能回到一年前,而一年前的自己早已埋進了逝川。我覺得他們過年的風俗更符合生存的真實狀態,也更合乎情理。相反,倒是我們,每到新年都要喝酒慶賀,弄出各種各樣的花樣增加喜慶氣氛,實際上是在慶賀自己的衰老和死亡。
人不願老,更不願死,衰老是身體各個器官和生理機能的喪失,死似乎就是意識的寂滅。衰老是身體對人部分的背叛,死是身體對人徹底的背叛。身體的目的是走向寂滅和死亡,而我們卻想永遠存在,永離死亡。對於身體,鬢上的第一根白髮,只是一根白髮,有著生理上的內因,而對於我們,就意味著已逝的青春和距離不遠的衰老和永逝。歲月的刻痕在身體上留下印記,改變著我們的心性和外貌,使其一天天的衰頹,無論我們掙扎還是順應,都無法阻遏。我們所能做的只是盡力保有那顆最初的心靈,但這顆心靈最終也會隨著肉體一起消隕,同歸於無盡的時間。
叔本華——一個懶得出生的哲學家
叔本華——一個懶得出生的哲學家
叔本華認為每個人都有特殊的不幸,但每個人特殊的不幸加在一起,就成了普遍的不幸。大家在一起閒聊或朋友相見,都是在訴苦,沒有一個人肯承認自己比別人活得快樂,除非他過於自我感覺良好。
每個人都希望超越別人,別人都有所不如自己,自己比別人都快活。但同時另一方面,他又覺得自己活得不如別人,沒別人活得好,沒別人活得快樂。瑣碎,憂煩,苦惱不斷,沒有消停的時候。生存問題解決了,又想享受。有了錢,還想擁有更多。忙碌時,嫌太緊張,閒下來,又覺厭倦。得不到時痛苦,得到了,又不想失去,得到的*與失去的痛苦遠不成比例。不在生存線上掙扎了,卻還纏磨在現實中,。在現實中混出了點模樣,疾病衰老又降臨了,這還不算意料之外的災禍。更何況大多數人都還沒脫離忙碌的生存。如果遇到點什麼天災人禍,就更無法面對了。
一方面,是由於人自身的慾望產生出種種痛苦和缺憾,一方面,是由於實在的生存引出的種種麻煩和不幸,兩方面加在一起,人的不快樂就顯而易見了。但實際上,人生並不像叔本華所描述的那樣灰暗慘淡,人有足夠的生存本能來抵禦一切的波折和不如意,並讓自己活得有滋有味。即使人在傾述苦惱時,也還是在體驗生的樂趣,即使他正在承受痛苦和不幸,也還是在體驗生的感覺。生存遭遇的種種,並不能滅絕人的生存意志,反而更證明了它的強大。所以,“樂觀堅強”活著的人,總比悽悽切切活著的人多,好死不如賴活著的人總比干乾脆脆一死了之的人多。人人都嘆人生苦艱,但人人又都不願捨棄人生。像叔本華那樣,說人生最大的悲劇是父母把他帶到了這個世界,發誓如果有來生,給他黃金萬兩也不要出生。這樣的人恐怕世界上找不出幾個。
叔本華即已認為人生悲苦,那麼他對世人膚淺樂觀的苟活,就顯得不能忍受,竭力戳穿世人平俗生存的假象。說人們在風和日麗的日子裡,忘記雷雨的擊打,在平靜的水面忘記了駭浪和驚濤,彷彿快樂滿足的過著日子和生活,實際上是被死亡追趕著,一步步逼近人生的結局。即使能躲避開險灘和暗礁,可最後仍不免船沉海底。他既看到了人生真實確鑿的痛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