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幸的是,安妮是個極其明智、悟性良好的女孩兒。她從開始學琴的朦朦朧朧狀態很快地走向了自動自發,以致對鋼琴產生濃厚興趣的階段。大約是從上小學三年級開始,就可以自己去鋼琴老師家上課,每日主動地練琴。美國所有的鋼琴老師,都會定期舉行學生的鋼琴匯演。觀看匯演的大多數都是學生的家長和親朋好友。參加匯演的學生們自然會有一種競爭的心理,這種心理無形中成為推動他們進一步學好音樂的動力。
在美國我們幾次搬家,安妮的鋼琴老師也是換了一個又一個。這些老師是讓我們母女二人始終銘刻在心的人們,是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牽著女兒的手,默默地把她引向神聖的音樂殿堂。在女兒的鋼琴教授中,又以簡女士最令人難以忘懷。
三、天之驕子(16)
簡,五十出頭,中等身材,肌膚瑩潤,舉止典雅。她最美麗和最與眾不同的地方,是她的眼睛和頭髮。她的眼睛是淡藍色的,藍得清澈、明快;她的頭髮則是淡金色的,既柔軟又大方。藍色的眼睛和金色的頭髮組合在一起,呈現出一種祥和與深沉的美。她的衣著入時而不招搖,色彩的調配總是恰到好處,醒目並讓人感到舒服。
簡自幼出生在南方的一個音樂世家裡。母親是老一代著名的鋼琴家,終生以音樂為伍。在母親的薰陶和教養下,簡和她的姐妹,個個都是青年音樂園地裡出類拔萃的佼佼者。簡的鋼琴演奏尤其出色,在高中時,她又開始修習長笛,也是一學即通,吹得有板有眼。高中畢業時,她如願以償地獲得了高額音樂獎學金,進入音樂學院,主修鋼琴,取得博士學位,進而成為一名具有功底和實力的、才藝卓絕的鋼琴家。從音樂學院畢業的簡,後來成為孟菲斯大學音樂系的鋼琴教授,從此開始了她教書育人、猶如“音樂工程師”的偉大曆程。在三十多年的漫長歲月中,簡一邊教授鋼琴,一邊進行音樂創作。每年的夏令時節,她都會遠走歐洲,講學和舉行鋼琴獨奏會。簡彈出的鋼琴曲,總是那樣地牽動人心,快樂而憂傷,回首與展望,全隨著她的樂曲飄然而起,悠悠揚揚。
簡和我女兒相遇相識,說來也是緣分。“緣”是個怪東西:不是你的,踏破鐵鞋無覓處;是你的,得來全不費功夫。女兒安妮和簡教授就是在一次極普通的義演中相遇相識的,她們彼此心儀,因此成為長達七年之久的師生,並結下了極其深厚的情感。
在簡教授接手女兒的鋼琴課時,女兒安妮已經11歲,學琴也已8年了。對音樂的共同熱愛和追求,使她們在日後多年的教學路上,達到彼此之間空前的理解和默契。在這種情況下,簡也有力地挖掘了安妮的音樂潛能,讓她很快便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青年鋼琴演奏家。
簡教授的教學極富有特色。她盡一切可能鼓勵學生從音樂上去思考、去享受、去發揮。她始終強調,用音樂的理解力來彈奏。她終年的努力就在於巧妙地激發學生更深入地探討奇妙的音樂領域,使他們不僅能成為出色的鋼琴演奏者,同時更能成為高品位的音樂鑑賞家。她在為安妮設定的課程中,總是在以不斷地提高安妮的演奏技巧的基礎上,列出若干首可學的名家名曲,由安妮憑著自己的興趣來選擇。在眾多的鋼琴大師中,女兒安妮更偏愛波蘭作曲家肖邦的作品,選修了不少他的曲子。
簡教授為了讓女兒更深入地瞭解她所崇拜的作曲家,體會他當年作曲的歷史背景和心境,她鼓勵女兒安妮多讀一些有關肖邦的傳記。這樣安妮便了解到:肖邦生於波蘭,父親是法國人,母親是波蘭人。他的父親當年是波蘭一家貴族子弟私立學校的校長,因此肖邦幼年時在該校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並在其母親的鼓勵下,很小就開始學習音樂。9歲時,他在音樂會上表演的一首協奏曲,受到公眾的讚許。1831年,肖邦定居巴黎,他以奇妙的演奏迷住了法國貴族觀眾,從而贏得了“鋼琴詩人”的雅號。在理解的基礎上,再去演奏他的曲子,才能把大師肖邦的意念和自己的演奏融為一體。
簡教授不僅在她的教學中融入許多音樂史,同時也有計劃地傳授一些有關的作曲知識,使安妮獲益匪淺。在師從簡教授習琴的數年中,女兒安妮在鋼琴比賽中屢次獲獎。最有紀念意義的兩次大獎,一是以彈奏李斯特的曲子而獲得田納西州青年鋼琴大賽的一等獎,二是以安妮自己命題、譜曲和彈奏的題為《雨中舞》的曲子,亦獲田納西州青年作曲的一等獎。
簡教授的藝術才能,也反映在她平時居家過日子的各個方面。
簡愛花,更愛種花,她的房前屋後就是一個鮮花的樂園。冬去春來之際,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