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那位中國將軍是一個不那麼好打交道的人,在取得羅馬尼亞大捷後更有了抗命的資本。
這時,勃魯西洛夫接到通知,中國遠征軍司令部及第二個集團軍已經全部抵達西南戰區的後方,集結於文尼察一線。勃魯西洛夫壓制著心底的憤怒。給彼得堡發電。要求他們在更高的層次上命令中國遠征軍無條件接受西南戰區的軍令,避免兩軍之間因配合問題帶來不利的後果。
總參謀長亞力克希夫上將迅速回電勃魯西洛夫,說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王明遠將軍根據皇帝陛下的要求已經前往彼得堡,大本營將與其商談遠征軍的指揮體系問題。對華軍的供給應由西南戰區給予滿足。
顯然。葉延冰已經向彼得堡告了狀。
勃魯西洛夫將軍感到憋氣。他確實沒有全部履行協議。並不是他有意剋扣對華軍的補給。而是認為華軍的補給不存在問題。根據副總參謀長阿列克謝耶夫中將的調查,華軍的後勤供應不存在任何問題,彈藥被服藥品根據協議是由華軍自己來解決。俄軍供應的只是糧食,但華軍自身攜帶的糧食並不短缺!
這一條卻被葉延冰抓住,成為了他抗命不遵的理由。
如果不是保加利亞戰局逆轉,勃魯西洛夫將前往文尼察切實解決與華軍的配合問題。但當時戰況緊張,把他拴住了。
對保加利亞的進攻是沙皇提議的。羅馬尼亞戰局迷惑住了渴望勝利的皇帝陛下,他對攻佔保加利亞後帶來的後果痴迷不已。而那裡被總參謀部確定為一個可以迅速扭轉戰局並且通向勝利的一條捷徑。
如果迫使保加利亞退出戰爭,進而威脅到土耳其的立場。德奧的東方戰線就徹底崩潰了,俄國將獲得英法盟國的海上支援。而且,被德軍蹂躪的塞爾維亞將獲得解放。俄國曆來對巴爾幹方向重視異常,那裡是俄羅斯帝國最佳的擴張方向。
俄羅斯帝國從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擴張的機會。這場令俄國付出慘重代價的大戰因塞爾維亞引起,俄國有權在東南歐顯示自己的存在。
勃魯西洛夫並不反對攻擊並佔領保加利亞。相反,他是皇帝陛下新戰略的積極支持者。建立堪比蘇沃洛夫的功勳激勵著勃魯西洛夫,夏季戰役的勝利衝昏了他的頭腦。羅馬尼亞的戰局旋轉在他看來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為什麼不抓住這個機會呢?
勃魯西洛夫於是調出了第8集團軍投向了保加利亞。既然中國人不願意幹,那麼就由自己幹。其實他也不願意讓中國人幹,如果擊敗保加利亞和土耳其的偉業由中國人來完成,將不利於帝國的長遠戰略。他並非不顧及第8集團軍調出後方面軍主戰線的安全,第7、第11以及方面軍直屬部隊(含增援的4個騎兵師)總計34個師,面對的德奧聯軍總兵力為35個師。這個對比堅定了勃魯西洛夫發動保加利亞戰役的信心,何況他手裡還有實力強大的中國遠征軍呢?
在這裡,勃魯西洛夫忽略了四個問題。第一是俄軍的戰鬥力根本不如德軍。兩年來的戰爭已經充分證明了這點,德軍在東線一直是以寡擊眾,但德國人卻勝多負少。第二是經歷了夏季進攻戰役後,西南方面軍部隊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的補充,部隊缺員嚴重,更不要說武器方面的極度短缺了。第三就是俄軍內部存在的厭戰和反戰勢力,這條的危害超過了前兩條。最可怕的是第四條,即中國遠征軍並不是來拯救俄國的。他們在指揮體系上有著很強的**性。被他視為預備隊的中國遠征軍並不一定按照他的意圖行事。
勃魯西洛夫或許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家,但肯定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
如果不是中國人在羅馬尼亞乾脆利落地擊敗了德國人,勃魯西洛夫不會不重視自己的問題。但事情往往就是這樣,一些優秀的軍事領導人在勝利的情況下不免過度誇大自己的實力而忽視敵人的力量。
勃魯西洛夫認為,德國人絕不會坐視保加利亞垮臺。所以,德國即使向東線調來援軍也會投向保加利亞。所以,他的西南主戰線是安全的。事實證明,德軍確實向保加利亞增兵了,第8集團軍面對的就是德國從西線調來的部隊。
現在,俄軍在保加利亞遭到了失敗。部隊被迫撤回了羅馬尼亞。他需要時間鞏固羅馬尼亞南部防線。以整頓羅馬尼亞殘破的軍隊。而德軍卻在自己的主戰線動手了。
匆匆回到利沃夫的勃魯西洛夫面對的形勢一團糟。收集到的情報很多是自相矛盾的,敵人究竟有多少兵力?他們的攻擊是戰術性的反擊還是戰略性的進攻他不清楚,甚至搞不清德軍前鋒已經挺進到了哪裡,甚至連第7集團軍司令科斯堅科將軍也說不清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