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7部分

不言語。

一旁的九燈和尚笑著圓場道:“華夏自有天佑,數千年來何時斷過香火,便是五胡亂華,最後不也被漢人把局面扳回來了嗎?”

和尚的這話也不知道在幫誰?文天祥不悅地看了他一眼,然後又望著從明洲號上伸下來的跳板,端正端正容色,帶頭走了上去。就在臨近甲板的時候,文天祥突然高聲用近乎悲涼的語調吟誦起了詩歌。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

益都,長安宮。紫宸殿內,一片軍靴踢踢踏踏踩動,叮噹叮噹的腰刀碰撞的聲音。整個大殿之內,都是穿著紅襖,頭上用個皮冠束住髮髻的唐軍將領。這些紅襖軍系統的武人,可沒有南宋三衙軍的武將那麼揖讓從容,一個嗓門兒賽過一個,大聲武氣的交相談笑。

紅襖軍不像宋軍,宋軍一直被文人調教,上層的軍官難免沾染書卷之氣。紅襖軍崛起於底層,根子就是金末的農民起義軍,雖然已經在益都建政三十餘年,但是上面的大將還多是粗魯武夫。再加上這些武夫們心裡也高興,嗓門兒還能不高大?

他們的主公李璮現在是大唐皇帝啦!雖然紅襖軍一直打著蒙古人的招牌,但凡是紅襖軍的將官,都知道他們的主公是有恢復中原之志的!恢復中原,也是紅襖軍這支農民起義軍的初衷。他們最初是反對女真的,山東地區的女真人被他們屠殺了大半,還想透過投靠宋朝來達成最終的理想——把韃虜趕走,然後自己做大官兒。

可結果卻是宋朝的文官要來以文御武,還趁著李全在山東被蒙古人揍的時候在楚州動手想殺楊妙真!結果大宋的一幫文官老爺哪裡是滅門師太的對手,被打得頭破血流。等到李全詐降脫身回到已經被楊妙真佔領的楚州,一度還想附宋。可是大宋方面卻早就視李全、楊妙真為逆賊。以名將趙葵督淮,雙方大戰一場,最後李全敗死,楊妙真保著李璮逃亡益都。而蒙古人卻因為忙著和女真人血戰,暫時顧不了山東,就讓當時還是半大小子的李璮(李璮的年紀和賈似道差不多)繼承了李全的官職地盤。這才有了紅襖軍統治山東的三十年。

但是這幫山東老農民出身的紅襖軍卻比南宋的皇帝和士大夫們有志氣。趙昀和趙葵最大的野心,也就是據關河抗蒙古。而李璮卻敢想燕趙之地!

而如今,恢復中原似乎已經不是想象,而是很快就要實現了!

多年的夢想將要實現,而且還不是靠抱趙家的細腿實現的,而是恢復李唐,李璮自己當皇上!這種種樁樁的好事兒加在一塊兒,能不讓這些武夫們的嗓門兒越來越大麼?

李璮的兒子,太子李彥簡,趙王李彥國(王文統的外孫,李翠仙的同母兄長),楚王李彥邦都坐在一旁,也不加入討論當中,只是含笑打量著場中諸將。尤其是看著紅襖軍的三個大將,左武衛上將軍李雄,右武衛上將軍曆元帥,領軍衛上將軍田師都。這三位的官,都是原先唐朝搞府兵制時候的官名。

李璮是以恢復大唐為旗幟的,實行的軍制當然是府兵制——在過去近一年中,李璮並沒有展開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搞這個府兵制和均田制!

府兵制和均田制其實聯絡在一起的,有均田才有府兵。因為府兵是不支薪計程車兵,而且還要自備資裝(軍資、衣裝、輕武器、馱馬)。沒有國家的授於足夠多的土地,農民根本負擔不起這樣的開銷——唐朝初年的授田標準是十八歲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畝,永業田二十畝,合計就是一百畝!另外,老男、殘疾授口分田四十畝,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畝,如果這些人是戶主,還可以再加授永業田二十畝,口分田三十畝。就是說,一戶三丁之家,理論上至少可授三百畝土地(婦女不死老公不得授田)。

以三百畝田地的收入供養一個府兵,負擔也不算太重。因而府兵在隋唐,特別是唐初得以大興,成為大唐掃蕩四方的主力,就是因為有均田。而均田之所以能實行,主要的原因就是人少地多。而後來之所以崩潰,則是因為人丁繁衍,土地集中,國家無田可授,自然也沒有府兵了。

不過人多地少的問題,對才開張的東唐來說並不存在。在東唐直接控制的半個河南道的土地上,人口不過三百萬。其中符合授田標準的丁男、中男、老男、殘疾、寡妻棄最多佔一半,有個一億畝土地就足夠應付了。

因此李璮才得以在一年時間內,在自己控制的地盤上按照唐朝初年的標準重建了府兵制!這也給了李璮和忽必烈一較高低的底氣!

第424章大唐動了

“大唐天